寫在衣服上的科舉夾帶
科舉考試絕對是古人改變命運的時刻,若是榜上有名,真可謂鯉魚躍龍門一步高升了。可這機會也不是人人都能把握住的,怎么辦呢?于是,生出了五花八門的作弊“奇招”。就這樣,一場作弊與反作弊的攻堅戰拉開了帷幕。
備戰區
這場作弊之戰可不只是在考場里面進行的,從準備進入考場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了,你攻我守,打得不亦樂乎。
攻方 用老鼠須寫作弊奇書 方法:夾帶
詩書不精的考生絞盡腦汁想把有關考試資料私藏衣物中,帶入考場。
有人將科考相關內容用蠅頭小楷字抄在紙片上,然后做馬褂一件,將抄襲文平鋪熨帖其上,胸前為《論語》、胸后為《孟子》、衣袖為《大學》。還有考生將上衣的里外面都密密麻麻地抄滿了科考的范文,約有20萬字。
用衣服“做文章”只是其中一個手段,使用小紙條也是自古就有的。清代的考場上就曾出現過15塊長43厘米,寬42厘米特制的黃絹,抄錄內容極其豐富,約有40萬字。它的第一塊黃絹竟是整個抄本的目錄,每條目錄還都有編號,利用它可以十分快捷地找到其余14塊黃絹抄錄的資料。
南京江南貢院陳列館中,有一本《五經全注》,長約5厘米,寬4厘米左右,厚度還不到1厘米,書上的字簡直如跳蚤一般,小小的一粒米就能蓋住8個字,這可算得上作弊奇書了。據說,小紙條上抄大段的文章還有特殊的工具——老鼠須,而且得是精選韌度極好的鼠須才能勝任,現代的筆是怎么也寫不出那么小且清晰的字的。
考生的夾帶手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清稗類鈔》中記載:“入場者……私藏于果餅及衣帶中,并以所攜考籃酒鰲與硯之屬,皆為夾底而藏之,甚至有帽頂兩層,靴底雙屜者。”
守方 入場搜檢須解衣脫帽 方法:安檢
朝廷為防止各種各樣的夾帶,決定對考生進行“安檢”,據記載,唐朝省試時,在考生入場時要“搜索衣服”,以防“懷挾”作弊,規定考生進入貢院時,只準攜帶餐具、水、炭等用具入場。
金代的搜檢更是特殊,為防止考生夾帶,命其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不過該制度不久便被廢除了。明代科舉檢查更為嚴苛,規定考生進入考場時必須解衣脫帽,接受監門軍吏的搜檢,“上窮發際,下至膝踵,裸腹赤趾,防懷挾也”。
到了清代,對考生的隨身物品、搜檢程序都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士子入場,衣服器具均經定有成式。”康熙年間規定:“凡考試舉子入闈,俱穿拆縫衣服,一單層鞋底。”并開始對衣著鞋物等進行限定。乾隆時期又增添了“皮衣去面,氈衣去里”的規定。
在乾隆年間順天鄉試時,乾隆帝派人到考場檢查,頭場搜出夾帶者21人,二場又搜出21人。沒敢私藏小抄的士子中有68人交了白卷,300余人沒有答完,更有200余人文不對題。二場點名不敢入場棄考者有2800多人。不僅如此,在貢院外,“拋棄蠅頭小絹,堆積于墻陰路隅者,更是不計其數”,甚至“有含于口頰,而搜檢時咽入腹中者”。看來,考場前的嚴密“安檢”對夾帶之風確實起到了打壓的作用。
結果:守方勝
攻方 薙須掩飾年齡替考 方法:找“槍手”
夾帶這條路可能走不通了,對想作弊的考生而言,那就得準備另覓途徑,這不,又找著一條路——代考,也就是俗稱的找“槍手”。
代考無非有兩種情況,一是直接讓人冒名頂替,若是從縣試到道試、從初試到復試都雇同一個人頂替代考,錄取的時候本人再出面,這種就稱作“一炷香”。《清高宗實錄》記載,乾隆年間,江西省興國縣童生劉某,雇請自家的私塾老師入場代考,并許諾謝銀六十兩。因為兩人的年齡相差較大,私塾老師還特意“薙須入場”。另一種則是把請人代做的試題設法傳入場內。
“槍手”的緊俏形成了一個專為謀利的新職業——代考人群。他們不僅有分散的個人行為,還有專門的團體機構。他們往往在科考之年,招集能文之士,在偏僻處租賃房屋,招攬生意。
守方 身高胎記寫入“準考證” 方法:提供完整資料
早在唐朝,朝廷就要求考生提供有詳細體貌特征的履歷。
清朝時期,考生赴考前需要親自領取“院試卷結票”,也就是準考證,如果在赴考的時候忘記帶了,那很遺憾,考試資格將被取消。“院試卷結票”上不僅寫有考生的基本信息,還必須填寫參加科考次數、成績以及三代人基本情況的“家狀”。此外,考生還要有兩個保人,以備在領取考卷時查驗考生的真實身份。
沒有照相術的清朝,準考證上只是簡單勾出了考生的相貌,另外用文字描述考生的身高、有無胡須、胎痣等身體特征。
《履國叢話》記載:做事較真的胡希呂巡視考務,考生中有“須”而準考證上是“微須”的考生,一律認為是冒名頂替。考試中,他還逐一復查,一“微須”的考生被驅逐,說道:“大人不知‘微’有‘細小’‘衰落’等含義……”不等說完,胡考官就訓斥道:“汝讀書竟不知‘微’作‘無’解耶?”“微須”考生應道:“乾隆帝幾次‘微服私訪’,‘微’若為‘無’,何解?”胡希呂被駁得啞口無言。如此看來,這準考證還是有漏洞可鉆的。
結果:平局
考場區
你以為進了考場就萬事大吉了嗎?錯,考場里的作弊較量也是不容小覷的。經過了入場前的重重檢查,進入考場可以準備開始答卷了。這時,問題又出現了。
攻方 憑關系提前約定暗語 方法:通關節
書寫試卷的時候,有一種隱晦的作弊手法名為“通關節”,就是事先與考官約定好,在試卷的第幾行第幾格必用某字。為了防止僅用一個字出現偶然相同的現象,往往約定兩個字。考生進場后,首先會先在試卷上將約定的兩個字填好,免得忘記。
北宋時期,關節之弊就已經產生了。當時,有個叫楊億的翰林學士,在省試開考前夕,他特地招待來京應試的同鄉舉子。受邀前來的考生興奮不已,請求楊億給些“指導”,沒承想楊億勃然大怒,口中邊說“丕休哉”,邊甩袖而去。“丕休哉”出自《尚書》,本是句罵人的話。在場的舉子們,死腦筋的以為碰了釘子,聰明的則聽出話中有話。果然,數日后,幾位卷子中用了“丕休哉”的考生都被錄取了。
《水窗春囈》記載,道光年間,歐陽兆熊赴京會試,與他關系很好的某侍御一天特意叫他到家診病。看病結束后,這位侍御寫下“也歟圣懷”,叮囑他把四字嵌入文內,不過歐陽兆熊婉拒了。看來,這“通關節”不是誰都能通得上的,也得看私交如何呢。
守方 主考官“失聯”鎖貢院 方法:鎖院、移試
“通關節”的作弊形式可以說既隱晦又安全,如何防治呢?宋朝的皇帝想到了這么一個主意,由自己臨時指定考官,接受命令后即刻住進考場,不得探親訪友,不準攜帶家屬,由專門負責的官員把貢院封鎖,從根本上杜絕考生與考官的會面。
康熙朝又將此制度進一步完善,考官分為內簾官和外簾官,內簾官一經任命立即入闈,考試閱卷期間不得外出,不得與外簾官接觸。從考試結束到放榜的時間考官不能會見親戚朋友,也不得與貢院外有書信聯系。放榜之后,各級考試官員方可離開貢院,考試程序結束。
不僅如此,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凡鄉、會試的主考、總裁、同考官的子弟皆不準參加考試。其他考試工作人員五服以內的親屬可參加考試,但必須回避于內閣,另派大臣命題閱卷,稱之為“移試”。
結果:守方勝
攻方
場內左顧右盼 場外聽聲辯題
方法:抄襲
還有部分考生會事先把考務人員打點好,讓他們將自己的座位與代考者安排在一起,方便交頭接耳,或者將答案與石子裹在一起,使勁一扔,扔到考生的座位下邊,更有甚者,把答案搓成紙團,偷偷地塞在墻隙之中。再明目張膽一些的考生干脆在場內互換試卷,將人家寫好的試卷直接填上自己的名字。
這些都是考場內的小打小鬧,還有考場內外聯合作弊的方式呢,或把鴿子帶進場,用鴿子把題目帶出;或在鼓點聲中暗藏啞謎,第幾本、第幾頁、第幾行,自某字起至某字止,核計其數而獲取信息等。
那答案怎么傳進來呢?《欽定大清會典事例》的記述給出了方法。考生先買通外場巡邏的兵役和考場內的差役,等“槍手”把題目做好后,或點起燈籠高掛在竹竿上,或鳴放爆竹,通知考生到預定地方接取答案。
守方 獨住嚴密號房 考間巡查勤謹 方法:封閉式考場
科舉考試的考場稱為“號舍”,是個高六尺,深四尺,寬三尺的單人小房,每列有上百間。一般省級考場有數十列。
有的號房里有兩塊木板支在墻壁上,一高一矮,高的作書桌,矮的作為座椅,充當桌椅的兩塊木板拼在一起就是考生的臨時臥榻。考生進入號舍后即刻封閉號柵,科考期間,考生不能外出,食宿均在號舍內。這么一來,恐怕連隔壁同窗的樣子都看不見了。
不但如此,考場的設置也很講究,必須是在貢院、書院內,而且四周及墻上都鋪滿了密密麻麻的棘枝,令人無法攀越。
清朝科舉還有巡考監查,考試時,考案案腳用長竹編結,以防移動,考場內時不時就會有數十名兵士監視巡查,以防考生丟紙、顧盼等情況發生,一旦發現,即刻逐出考場。
結果:守方勝
[1] 陳剩勇:《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的舞弊與反舞弊》,《長白學刊》,1998.4
[2] 任映艷:《康熙朝科舉防弊制度研究》,《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1.12
[3] 李國榮:《清代科場夾帶作弊防懲研究》,《歷史檔案》,2002年01期
[4] 史善慶:《晚清科考舞弊面面觀》,《文史月刊》,2009年05期
[5] 周偉華:《形形色色的明清科場作弊》,《文史天地》,2008年第4期
文/肖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