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矚目的2014年高考剛剛落幕,寒窗苦讀的學子們迎來快樂假期。輕松之余,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古人的高考趣事……
最“干凈”的反作弊手段
歷史上洗澡還曾是反考試作弊的重要方式。《金史》記載當時的科舉考試之前,考生們都要由不識字的士兵搜身以防作弊。后來有人指出,“搜檢之際雖當嚴切,然至于解發袒衣,索及耳鼻,則過甚矣,豈待士之禮哉!”遂向皇帝建議“使就沐浴,官置衣為之更之,既可防濫,且不虧禮”,并得到許可。通過考前洗澡并提供制式服裝,既防作弊又不“虧禮”,真可謂有理有節。
古代最牛的“槍手”
代考從唐代就有,歷朝歷代,愈演愈烈。古代最牛的“槍手”當屬與李商隱齊名的唐朝詩人溫庭筠。溫庭筠多次為他人做槍手代擬策賦,據《唐書》記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的那場科考,考官安排他坐在簾前考試,由考官直接監視。考試中,只見溫庭筠奮筆疾書,不一會兒就交卷出場了。考官事后才知道,“私占授者已八人”,溫庭筠在他的眼皮底下已經順利幫八個人完成了試卷。“槍手”技藝可謂出神入化,但他也因為替考再次名落孫山。
為了防止代考,需要考生提供詳細的體貌特征的履歷,進場前考官會根據履歷驗明考生的身份。但是代考作弊似乎亦沒有被完全杜絕。例如,民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漢民,便是歷史上著名的代考“槍手”,曾在清末兩次代人參加鄉試,皆獲得中舉。
作弊專用配件
夾帶因為簡單易操作,成為最古老、生命力最強的作弊手段,至今仍長盛不衰。早在唐朝,夾帶經文這一作弊方法已經司空見慣。在唐代科場中有專門的稱呼“書策”:“挾藏入試,謂之書策”。
西安半坡博物館和上海嘉定博物館聯合舉辦的“中國科舉文化展”上,展出過幾件作弊用的寫本夾帶、麻布坎肩夾帶。其中一件麻布坎肩(類似如今的小馬甲)有50厘米寬、55厘米長,上面共有62篇八股文,總計4萬多字。1997年5月5日,微型《五經全注》在開封被發現,這套只有火柴盒大小但印有30萬字的《五經全注》,問世于清朝光緒年間,是當時科舉考場作弊的專用書,其內容包括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左傳》五種儒家經書的全部內容及宋代儒學大師的詳盡注釋。
唐代的科舉考試已設有兵衛,以阻止夾帶作弊。宋朝起,考試在貢院內進行,貢院內考生之間是以墻壁隔開的,稱為號舍。考生不可以喧嘩、離場,以防止傳話。但是夾帶經文這一作弊方法始終是屢禁不止,常見的方法有將經文藏在衣服鞋襪里,或索性密寫在衣物、身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