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傳說黃帝創造足球 目的是寓軍訓于娛樂

2014/6/16 15:33:06 點擊數: 【字體:

傳說黃帝創造足球 目的是寓軍訓于娛樂

傳說黃帝創造足球 目的是寓軍訓于娛樂

新鄭市唐戶遺址發現的黃帝時代的石球,外表光滑,大小不一,學者推測應為足球的始祖。

傳說黃帝創造足球 目的是寓軍訓于娛樂

新鄭市黃帝故里的蹴鞠碑,代表著古代足球找到了最早的源頭。

    引子

    黃帝為什么要發明足球呢?西漢劉向在《別錄》中說:“蹙(蹴)鞠,黃帝作,蓋因娛戲以練武士。”劉向認為,黃帝作蹴鞠的目的是寓軍訓于娛樂,鍛煉士兵。

    的確。根據《管子》、《述異記》等文獻記載,黃帝部族與蚩尤部族持續了較長時間的戰爭,不得不在武器和訓練方法上大搞競賽。蚩尤首先造出了青銅兵器,“為劍鎧矛戟”,黃帝部族則改進了弓箭的射程和殺傷力;蚩尤部族又發明了角抵,類似摔跤,“以角抵人,人莫能御”,黃帝部族大吃苦頭,不得不想辦法增強訓練,應該就在此時想到了蹴鞠。而自蹴鞠誕生后直至漢代,蹴鞠確實是軍事訓練的重要手段。

    但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批帛書,又提供了一種比漢朝人更早的說法。

    這批帛書中,有一部是戰國早期人寫的《十六經》(又稱《經法》、《十大經》),其中的《正亂》篇,記載了黃帝和蚩尤部落戰爭的情況:“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之。剪其發而建之天,名曰蚩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踢)之,多中者賞。”

    干侯應為箭靶,后世有種射箭就叫射侯;“充其胃以為鞠”這句,則是明確的踢球了。江蘇師大趙明奇教授認為,這段文字說明了早在戰國初期,便有了黃帝作蹴鞠的說法,只是起因并非為了練兵,而是在勝利之后的泄憤式復仇歡慶中,剝下敵人的皮制成箭靶,剪下敵人的毛發做成旗頭,割下敵人的胃當球踢。

    如此慘烈的發明創造方式,作為現代文明人看著肯定不舒服,但這種場面在世界各個民族的戰爭史中都曾有過。《十六經》此說中,軍事不是蹴鞠的目的,反而成了肇因,但不管哪個是因哪個是果,還是與戰爭脫不開關系的,總之,黃帝部族應該很早就發現了,蹴鞠這種方式確實可以讓士兵奔走競逐,鍛煉體魄,一些表現搶眼的將才還是加以擢升,所謂“練武士,知有材也”。于是。蹴鞠逐漸被確認為軍事訓練的重要方法。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所長張新斌先生認為,黃帝和蚩尤之間進行的涿鹿大戰,發生地雖然有不同說法,但以河北涿鹿說最權威,涿鹿也可能是蹴鞠的起源地,而就與黃帝相關的地點而言,新鄭作為黃帝故都、故里,作為蹴鞠起源地也具有合理性。

    2011年3月,在新鄭市黃帝故里景區,立起了一塊蹴鞠石碑,以紀念“黃帝授卒蹴鞠,以練武知有才,創現代足球之原型”。在當地人看來,石碑的文化意味悠遠深長,代表著中國古代足球追到了源頭。

    最早踢的球或為石球

    黃帝時代約相當于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時期,距今約5000年,《十六經》中殘忍地說蹴鞠的材料是蚩尤的胃,我們不妨將其看做是啟發用皮革制鞠的開始。不過,從考古發現來看,學者們認為,最早用來踢著玩的球應該是石頭做的。

    有人會說,今天的足球氣打太飽了都踢不動,石球能踢嗎?當時的石球肯定不能像今天的足球那么大,否則抱都抱不動,況且,古代人雖然沒有阿迪、耐克穿,腳頭想必也是包著一層厚厚老繭,比現代人“硬”是一定的。

    1975年,新鄭市觀音寺鎮唐戶村南,歷代傳為“黃帝口”的一片臺地上發現了一處從舊石器時代延伸至周朝的古遺址,不僅有大量房址和墓葬,還出土了一批石球和陶球,其時正是仰韶文化時期。石球直徑在3~6厘米,陶球直徑在3~5厘米,有的還有穿孔。其中,3個石球被放到了新鄭市博物館的二樓展柜中。隔著玻璃端詳,能發現它們打磨得很光滑,也非常圓,顏色、大小均不一,尤其是一個青石球,因為裹有薄薄一層類似大理石的材質,便有了一道天然的白色環紋,滾動起來一定非常好看。

    這些球的用途曾讓考古者困惑,如果只是狩獵時用來砸一頭老虎,沒必要費勁精打細磨成圓形,帶棱角的石塊不是更有殺傷力且隨處可得嗎?包括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蔡全法在內的省內外諸多學者推測,這些石球和陶球除了可能作為人類生產、生活工具之外,也可能作游戲或軍事訓練用,其中的陶球,因為硬度不及石球,則可能只承擔游戲功能。而這些石球、陶球與黃帝處于同一時代,又出自黃帝故里,蹴鞠起源于黃帝時代一說絕非偶然。

    在考古發現中,那個時期的石球和陶球,不獨在河南有發現,山東、山西、湖南、新疆、云南等地都有。1953年,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半坡也發現過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村落遺址,其中一座兒童墓葬中,一個女孩尸骨的腳下擺放著三個石球,應為生前玩具,后來體育學者們根據石球的擺放位置推測,石球可能是用來踢著玩的;1965年發現的云南滄源巖畫,其中有球戲圖,說明原始時代確實存在球類活動。

    從民俗學上講,踢石球就是最古老的蹴鞠游戲,并一直在民間小規模地流傳。明清兩代,都有學者在書中記錄北方地區的踢石球活動,“寒賤之子,琢石為球,以足蹴之,前后交擊為勝,亦蹴鞠之類也”。只是這種游戲方法跟歷代主流的蹴鞠玩法,是完全不同的。

    殷墟甲骨文或已記錄蹴鞠舞

    有關蹴鞠的記載,自黃帝時代直至戰國是一段長長的空白,沒有任何文字提及這段“空窗期”。夏、商、西周2000多年,沒人踢球了嗎?

    學者們從安陽殷墟甲骨文中找到一個線索。陳錫康的《甲骨文字概論》中記錄了一段卜辭,全文是“庚寅、卜、貞。呼(xi)舞,從雨”。已故體育史學家唐豪先生認為,這個字可能就是鞠,甲骨文是象形字,這個字非常像是兩只光腳踢一個圓形球,這種舞蹈,應該是邊踢球邊揮動長袖,用來求雨。

    趙明奇教授認為,這一推測有一定道理,因為自商代以后,歷經春秋戰國,蹴鞠很快就進入了它的一個發展高潮——漢代。漢代并行著兩種蹴鞠方式,一種是軍事練兵,另一種是宴樂表演。后者的起源,與商周時代的祭神求雨舞蹈是有密切關系的。也因此,在一些體育專著中,已經不再糾結甲骨文的字義,直接將這段文字視為世界上有關足球運動的最早記載。

    說漢代這一足球高潮期之前,戰國的蹴鞠是不得不提的。戰國是一個社會大轉變的時代,奴隸翻身,平民地位上升,普通人的娛樂活動越來越多,不然,齊宣王也不會感慨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因此,《戰國策》里提到齊國臨淄參與蹴鞠活動的是“其民”,平頭百姓。到了戰國末年,踢球在民間就更加流行,范圍也擴大了。

    專錄西漢歷史的《西京雜記》里面記載了一段故事。漢初,劉邦做了皇帝,把父親劉太公(卒于前197年)從老家接到西安,但老頭子住在皇宮里錦衣玉食卻悶悶不樂,一問,原來他在老家沛郡豐邑(今江蘇豐縣)時,朋友“皆屠販少年,酤酒賣餅,斗雞蹴鞠,以此為歡”,現在球友沒了,所以很不開心。劉邦知道了原因,說這好辦,立刻在皇宮附近建了新豐城,把父親的老朋友從家鄉都請來,自己也親自陪父親踢球。

    仔細琢磨,這個故事是很有意思的。沛郡的一幫底層平民憑借足球從“里黨窮巷”搬到了首都,感受到了時人陳涉所說“茍富貴無相忘”的傳統道義,也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以高俅為代表的“因球得貴”的模式。劉邦,也無意間成為第一個明確記載踢球的皇帝,并且直接影響了整個漢代皇族百官的體育愛好,以致東漢末年的許昌、洛陽宮殿里還大興土木,修建大型足球場。

    劉邦前256年出生,如果有戶口簿,他的國籍欄上寫的應該是楚國,所以劉太公和小伙伴們最初踢球的時候,應該還在戰國末年,當時比賽有沒有球門,怎么樣的踢法已經無從可知,但之后不久,漢朝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足球專著,也是最早的體育專著——《蹴鞠》二十五篇。

    而漢代皇室對足球的重視,也絕不限于孝道與玩樂。當時,古代戰場上的坦克——戰車大為減少,步兵大量興起,為了鍛煉士兵,蹴鞠在軍事訓練中大熱,于是,戎馬球星霍去病便應運而生。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4-06-16)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