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小知識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話一旦說出口,其影響就無法挽回,哪怕是四匹馬拉的車子都趕不上,告誡人們說話一定要算數,講信用。
其實,這句成語的源頭非常形象、簡練。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棘子成發表一通關于君子的言論。這位仁兄可能自己讀書不多,居然說:君子只要內在品質好就行,要那么多文采干嗎?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即子貢,正好是位善于辭令的外交家,他聽著這話覺得很刺耳,于是反駁:閣下關于君子的言論,實在可惜,但是影響已經挽不回了,就算是四匹馬拉的車也趕不上你鼓弄舌頭的速度,“駟不及舌”,本質和文采其實一樣重要。
子貢不愧是外交家,一句“駟不及舌”,很形象也很夸張地諷刺了棘子成的失言。在那個時代,最快速的陸地交通工具肯定是馬車,尤其是四匹馬拉的車。擱在今天,等于說一輛法拉利跑車也趕不上你說話的速度。
相傳春秋時代的《鄧析子·轉辭》也有這么一句話:“一言而非,駟馬不能追;一言而急,駟馬不能及。”但此書可能是后人委托,不會先于子貢。
這句話發展到五代時期,就演化成“駟馬難追”。到明朝明的徐田臣《殺狗記·諫兄觸怒》里,則有這么一句話:“今日一語輕交,他時駟馬難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