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有世人,為世界杯狂歡。古有國人,為蹴鞠風采傾倒。作為中國古代流行的體育運動,蹴鞠的魅力絲毫不遜于當今足球。上至九五之尊、下至平民百姓,無不為之沉迷瘋狂。
最古老的“足球之鄉”
據《史記》、《戰國策》記載,2300多年前,國人就開始踢足球了。這項運動便是所謂的“蹴鞠”(“蹴”是踢的意思,“鞠”就是古代的足球),在齊國首都臨淄尤為盛行。縱橫家蘇秦去齊國游說時曾評價臨淄:“其民無不吹竿、鼓瑟、蹋鞠者”,可見蹴鞠在當地是多么的受歡迎。而經過多方考證后,臨淄被國際足聯確認為世界足球發源地,最古老的“足球之鄉”也因而得名。
最鼎盛的“足球時代”
蹴鞠在唐朝發展到了頂峰。人們不僅改良了制球工藝,用氣體代替毛發來填充球體,還學會了給球員分工,增設了守門員、中場、前鋒、后衛……如果你有幸回到唐朝看一場蹴鞠比賽,就會發現球場上除了沒有廣告牌,其他方面已十分接近現代足球,而且絕不用擔心有什么黑哨。這時的蹴鞠不僅在民間十分流行,在達官貴人中也大受追捧。“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形容的就是當時蹴鞠盛行的景象。
最幸運的“足球明星”
由于宋朝天子愛踢球,也特別賞識蹴鞠高手,一代“足球明星”高俅便橫空出世了。史書記載,他能令“氣球一似鰾膠粘在身上”,控球技術非同一般。就算放在今日的顛球比賽中,也可輕松創下吉尼斯紀錄。難怪他備受宋微宗器重,平步青云做了殿前指揮使。
最狂熱的“足球粉絲”
西漢時期的項處是第一個因足球名留史冊的人。司馬遷曾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載,項處生了病,名醫淳于意診脈后,判斷他得了牡疝病,叮囑他不要過度勞累。無奈他難抵蹴鞠誘惑,繼續跑去踢球,結果嘔血身亡,真可謂是愛球愛到癡狂!
最百變的“足球踢法”
關于蹴鞠的踢法,史書記載的不下七、八種。唐代詩人王維詩云:“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竟出垂楊里”,說明有種踢法講究的是誰踢得高。當然,也有射門式踢法——將球門設在場地中央,樹兩根高竹桿,在桿之間結網,網上留一直徑約一尺的洞,稱為“風流眼”,誰能準確將球踢進洞里,誰就能贏得比分。宋朝花樣更多,甚至還有毽子式踢法,以“球不落地”為高。
盡管時至今日,蹴鞠已不復當年風采。但它在中國乃至世界體育史上留下了輝煌的一頁。它帶給古人的歡樂時光也將如同星辰一般,在歲月的銀河里燦爛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