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乞丐這個行業里也時常產生大人物,比如丐幫幫主蕭峰,以“降龍十八掌”威震武林;比如叫花子朱元璋,轉行從政,一不小心成了皇上。
但在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被譽為“千古奇丐”的,卻是長得不帥、不會武功、乞討了一輩子、至死單身的武訓。
千古奇丐
“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武訓生活在清末,是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今山東冠縣)人。七歲那年,他的父親去世,又逢災荒,武訓只得跟隨母親四處乞討。
后來母親過世,他到一戶舉人家做工,可勤勤懇懇干了三年,到結算工錢時,這家人卻欺他不識字,翻出一本假賬,告訴他工錢早已支付。武訓又氣又急,想爭辯,卻連賬本上的字都不認識。
還有一次,姐姐托人捎給他一封信、兩串錢,讀信的秀才把捎錢的段落略去,私吞了錢。當武訓知道這事兒質問秀才時,秀才不但不認賬,還反誣武訓財迷心竅。武訓明白了有文化才不會被人欺負?筛F人家的孩子,飯都吃不飽,哪有錢上私塾?
“扛活受人欺,不如討飯隨自己;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他拿定主意:重操乞討舊業,攢錢辦義學。
就這樣,他身穿滿是補丁的衣服,肩背布囊,手拿銅勺,早起晚睡,走街串巷乞討,把討到好點的衣食賣掉換錢,自己只吃粗劣發霉的食物。
史上第一所由乞丐興辦的義學
經過幾十年努力,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終于建起瓦房二十間,取名“崇賢義塾”。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由一個乞丐靠乞討興辦的義學。
據《清史稿》記載,開學那天,武訓預備了筵席款待先生,并請來紳士作陪,而自己卻恭恭敬敬立于門外。在座的人再三請他,他也不肯入座,只等酒席結束后,撿些殘羹冷炙來吃。
學堂建好后,武訓還常來“視察”。一次,學生都到齊了,先生仍睡覺未起,他就推開門,跪在先生床前流淚,先生十分慚愧,從此再也不忍晚起。見到頑皮的學生,武訓也用長跪不起規勸。在他的感召之下,師生努力上進,義塾成為當時遠近聞名的學校。
雖然那時武訓已經50歲了,但他依然討飯攢錢,準備不斷設立新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武訓去世,他一生未娶。而就在他去世之前,他的第三所義學也已開班。后來,清政府追封他為“義學正”,將其生前事跡編入《清史稿》。
商丘武姓人 多從太原遷來
明洪武年間 太原人武云來到中原
武姓文化研究者、商丘市睢陽區高辛鎮文化站站長武新華說,宋國武氏是早期河南武氏中重要的一支,始祖是宋武公,祖地在今河南商丘市境內。
先秦時期,這支武氏后裔在宋國故地繁衍了相當長的時間,秦漢時期向山東、安徽、江蘇遷徙。目前,商丘市境內的幾支武氏族人,都是明初由山西太原遷來的。
他介紹,元末紅巾軍起義,主戰場就在中原,仗打了數十年,中原百姓死者十有八九;又加上明初瘟疫盛行,黃淮水患不斷,中原大地人煙稀少。于是,從朱元璋到朱允炆再到朱棣,三位皇帝花了50年時間,分18次從太原、平陽兩地向中原移民500萬人。
武新華說,明洪武年間,太原人武云隨著遷徙大軍來到中原,在商丘落腳,其子孫后代分布在商丘市武莊村、武樓村、武巴矢村、高辛鎮、徐莊等地,算到自己這輩兒,已是第十八代。
樂善好施 發達了不忘鄉鄰
“上世紀80年代,他掙了錢回到鎮上,見到孤寡老人或是貧困戶,就給個一二百元。”武新華口中的這個人叫武聘卿,高辛鎮人,闖東北掙了錢,一心要回鄉安家置業。
武聘卿的兒子武立軒回憶,父親樂善好施,一兩年間就把辛苦掙來的2萬多元散給了鄉親。之后,武聘卿又白手起家,帶著全家十來口人來到北京昌平,辦起家具加工廠。
家具廠生意越發紅火,老家不少親戚朋友赴京投奔。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名商丘老鄉跟著武聘卿子女的企業討生活,且大部分來自武聘卿的老家高辛鎮。
武立軒回憶,父親去世前,把家譜翻出來,一點點整理。遺憾的是,2007年11月,72歲的武聘卿辭世,留給后人一部沒有續完的家譜。
播遷之路
由中共河南省委統戰部與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聯合編輯、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河南尋根》一書記載,商代時的安陽、東周時的洛陽、春秋時的商丘是武姓起源地,故武姓先秦時期的活動區域,應在今河南安陽、洛陽、商丘一帶。
秦漢時期,武姓大體分布在陳郡(今河南淮陽縣)、沛縣(今江蘇沛縣)、梁鄒(今山東鄒平縣東北)、盱眙(今江蘇盱眙縣東北) 、長安(今陜西西安西北)以及今河南省東部一帶。
魏晉南北朝時期,武姓也同中原的士族一起大舉南遷,成為安徽、江蘇等省境內的一大望族,形成武姓“沛國”郡望。而另一支武氏遷入今山西,在今太原一帶發展成為一個大族,形成武姓“太原”郡望。
唐代時,武姓家族因出了一位武則天,使太原武姓發展達到了昌盛時期,武姓在北方各地再次得以繁衍遷徙,族派不斷擴大。
明代武氏進入閩、粵,福建莆禧武姓始祖武實是明開國功臣。清代亦有武姓渡海入臺,后遷徙新加坡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