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風箏
龍頭蜈蚣風箏
“竹馬踉蹌沖淖去,紙鳶跋扈挾風鳴”,簡短的14字,在詩人陸游的筆下便將竹馬和風箏寫活了,風箏搖曳長空的生動情景清晰呈現。在廣博的中華文化中,放風箏早已是中華民族傳統娛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從中不僅誕生了很多詩句名篇,也豐富著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
關于風箏的起源,業內多數學者將其歸溯為春秋戰國時期墨翟的發明。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也有史料認為,是魯班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只鳶,且飛三日而不落。不管哪一種說法,都證明我國風箏文化的源遠流長。
無論是北方的“鳶”,還是古時所稱的“鷂”“鵲”等,起源于中國的風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都經歷了功能的轉變和文化的積淀:從明《鴻書》記載的春秋戰國時期“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到南北朝時期風箏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時期伴隨著造紙業的發展,民間和宮廷開始折紙為鳶而供娛樂,到宋代放風箏成為一項人們喜愛的戶外運動……中國的風箏在歷史的演變中,將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喜慶、祈福之寓意,漸漸融入圖案、色彩和造型之中,文化千年不斷線,更影響著世界各地風箏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成為科技、藝術與文化的融合體。
時至今日,風箏文化已成為世界性文化,并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點,如泰國風箏有“性別”之分,而中國的風箏除了娛樂之外,重要的是還結合了中國的民間藝術與風俗。經過歷史演變和橫向傳播,中國的風箏呈現出以北京風箏、天津風箏和濰坊風箏為代表,三者交相輝映的發展態勢,尤以濰坊風箏的歷史最為久遠。
山東濰坊是我國著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出現扎制風箏的民間藝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濰坊風箏也發展出其獨特的地域特色,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特別是自1984年濰坊舉辦第一屆國際風箏會以來,濰坊風箏更是名揚四海。今年如期舉辦的第三十一屆國際風箏會上,便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風箏作品,這種交流與展示不僅推動了風箏的發展,也傳播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在傳統風箏行列中,北京的沙燕風箏、天津的魏記風箏和濰坊的龍頭蜈蚣風箏皆可謂中國風箏的經典之作,各具特色。濰坊風箏有串式、硬翅、軟翅、板子、桶形和自由類等基本造型,其中龍頭蜈蚣風箏最具代表性。它形似蜈蚣卻以龍頭為首,不同于一般的串式風箏,是宮廷龍風箏和京津一帶蜈蚣風箏的結合體,也有傳說是受到龍骨水車的啟發而制造的。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王永訓介紹,扎制一只龍頭蜈蚣風箏工藝相當復雜,僅龍頭就需要用100多根竹條細致扎制,耗時可達一個月至兩個月之久。蜈蚣體一般體型巨大,加上龍頭有些可達數百米,制作工藝也相當講究,長短間隔、比例輕重都需要科學的計算和定制。
現在,龍頭蜈蚣風箏也發展出了許多新樣式,造型、色彩各不相同,甚至還有大不盈掌的微型風箏,供觀賞和收藏之用。當然,龍頭蜈蚣風箏最吸引人的還是巨型風箏的造型,前后串式的“二龍戲珠”、“Y”字形的“三龍會”以及“哪吒鬧海”等不同形制的巨型龍頭蜈蚣風箏,構思巧妙,放飛起來頗為壯觀,常常需要三四個人的配合,令人嘆為觀止。
清代以后,隨著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的繁榮,濰坊風箏的繪畫上色方式和內容題材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一些古代神話傳說也出現在箏面上。進入當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生產方式的轉變,濰坊風箏在繼承傳統工藝特點的基礎上實現了制作工藝上的突破。它保留了傳統精湛的制作工藝和繪畫手法,采用先進輕薄耐用的制作材料作箏面,使風箏容易放飛,且不易破損。有些風箏更是突破傳統風箏模式,利用高科技手段和先進材料制成無線風箏、夜光風箏、無框架軟體風箏等。現代風箏不但在制作上進入了流水線式的大規模生產,傳播方式也從口傳心授的技藝傳播,逐漸發展出圖書、新媒體等傳播新途徑,為風箏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提供了快捷簡便的方式。
當然,濰坊不僅僅有風箏,它還是美術重鎮——這里不僅民間工藝品類豐富,當地傳統文化的熏陶也培養出了許多美術人才。近期在濰坊舉辦的“第四屆中國畫節·第七屆文展會暨首屆中國油畫風景作品展”上,來自全國的油畫風景作品以及濰坊本地的年畫、泥塑、紅木嵌銀、核雕等多種民間藝術,便是這片沃土以及其上盛開的藝術之花的絕佳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