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南京體育學院內的運動場,民國時期的中央體育場
民國時期的中央體育場田徑場入口大門
中國百年奧運夢始于1910年第一屆全運會,第五屆全運會遺址如今即將舉辦青奧會賽事
青奧會舉辦在即,世界的目光聚焦南京,南京這座古城也在回溯著它與奧運的緣分。8月5日,“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地舊址紀念碑”落成儀式在南京丁家橋小學舉行,借此紀念104年前在這里舉辦過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南京市地方志編撰委員會辦公室近期編著出版的《百年緣——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克》一書中評價這次運動會“它應被視作中國近現代化過程之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其意義又遠遠超出體育本身。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百年的奧運之夢,由此開始”。實際上,自現代模式的運動會進入中國以來,除第一屆全國運動會外,1933年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也是在南京舉行的。舉辦的地點就在南京東郊的中央體育場(今南京體育學院)。現代快報記者 王凡 白雁/文 除歷史資料圖片外均由 王凡 攝
第一屆全國運動會
上海學校停課一周看比賽,南京各家旅館生意爆滿
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舉辦時間是1910年10月18日至22日。《百年緣——近現代南京與奧林匹克》一書,借當時的《申報》、《教育雜志》、《青年》等報刊雜志,為我們展示了珍貴的歷史細節。
這次運動會將運動員按照地域劃分成五大部:第一部的運動員來自中國北方,即天津、北京、保定等處的運動員,計有20人;第二部是漢口、武昌等地的運動員,計有21人;第三部是南京、蘇州等地的運動員,計有31人;第四部是上海的運動員,有40名;第五部,則是來自中國南方,包括香港、廣東等地在內的運動員,有28人。不同地區的運動員佩戴不同顏色的標帶,以示區分。
根據《申報》的報道,來自上海的四十名運動員分別是:郵傳部高等事業學校16名,約翰學堂14人,青年會8人,華童公學2人。此外,郵傳部實業學堂和約翰大學的網球隊和蹴球隊,也被選中參加比賽。由于運動會場設在南京,為了方便學生前去參賽和觀看比賽,上海的學校放假一周,并專程預定專車數輛,并定好在1910年10月17日(農歷九月十五日)早晨集合動身。
雖然運動員的數量加起來只有140人,但在南洋勸業會的帶動下,來觀看比賽的觀眾人數相當龐大。當時的新聞報道形容,“摩肩接踵,無慮數千”,“滬寧鐵路之火車,乘客充闐,為自來所未有”。南京的各家旅館,趁機大賺了一筆,“白下之中西各旅館,人之為滿,亦所僅見”。
第一屆全國運動會,設置的項目有,田徑、足球、網球、籃球,其中田徑又有競走、跳高、競擲等項目。為保證公平,其中個人類項目,每個參賽隊只能派出三名參加初賽。計分方法是第一名5分、第二名3分,第三名1分,得分最多的隊,獎勵銀杯一只。每項運動的前三名,則分別獎勵金、銀、銅牌。
比賽日程的設置,第一天是五部聯合比賽,上海取得第一。第二天是中等學堂比賽期,北部學堂取得第一的好成績,南部學堂取得第二。第三天是高等學堂比賽期,來自上海的高等實業學堂與圣約翰大學表現出色,但兩家實力相當,難分上下。
團體冠軍獎勵銀杯一只,個人獎項設置金銀銅牌
馬拉松從鎮江跑到南京,足球運動員頭盤辮子
南京體育界著名人士徐紹武先生,曾觀看過1910年的第一屆全國運動會,那場運動會給時年8歲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后來曾有過這樣的回憶:
“1910年我剛八歲,隨父母由湖北黃梅來南京觀此盛會。勸業會場設有動物園和一個規模較大的運動場。舊中國第一屆全運會就是在這個運動場召開的。運動項目有短跑、中長跑、長跑、跳高、跳遠,鉛球,鐵餅等,距離均以碼計算。馬拉松也列入項目之中,由鎮江跑到南京,距離約九十公里,該項冠軍為胡文華奪得。”
徐紹武先生還“有機會觀看了一場東吳對金陵的大學的足球比賽,觀眾約有一兩千人,兩隊各穿不同色的布球衣,無號碼,穿方頭皮鞋,頭上盤著辮子,裁判由英國人擔任。”
第五屆全國運動會
作為青奧會比賽場地之一,這兩天位于東郊的南京體育學院正在為青奧會做著最后的準備工作,屆時羽毛球、網球兩項比賽將在此舉行。許多老南京都知道,南京體育學院是建在民國中央體育場的舊址之上。作為當時遠東地區最大的體育場,中央體育場曾舉辦過1933年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就是在這次運動會上創下百米短跑全國紀錄。
不過,有關第五屆全運會更多的細節,隨著歷史的變遷,今人已經知之甚少。在青奧前夕,現代快報《發現》周刊記者探訪體育學院,并采訪到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教授史國生,請他為我們解密81年前那場運動會臺前幕后的點點滴滴。
六個月完成體育場建設,運動會因水災推遲兩年舉行
史國生告訴記者,1930年4月在杭州舉行了第四屆全運會之后,蔣介石就提出要在南京興建一座大規模的中央體育場,作為以后召開全國體育運動大會的基地。
當年4月,國民政府特令組織第五屆全運會大會籌委會,委員有林森、何應欽、朱培德、宋子文、王正延、蔣蘿麟、劉瑞恒、吳鐵城、魏道明等人。同月,國民政府又令增加馬超俊為籌委會委員,最初第五屆全運會的舉辦時間是定在1931年10月10日,而比賽體育場建筑地點是以“位于中山門外,總理陵墓迤東,靈谷寺南為建筑地點”,全場占地約1000畝,體育場興建之前,這是一片荒蕪之地。
1930年5月20日,由大會籌委會聘請基泰工程公司為會場建筑設計該體育場,大名鼎鼎的楊廷寶就是中央體育場的建筑師之一,全場建筑圖樣于同年9月間繪制完成。建設經過招標,由利源公司承辦。1931年5月10日上午10時,中央體育場舉行了奠基典禮,奠基石上刻有蔣介石親自題寫的“民國二十年中央體育場奠基紀念”銘文,今天在中央體育場的牌坊建筑上仍能看到這塊奠基石。利源公司為了能使全運會能在10月10日如期舉行,共動用了3000多工人日夜趕造。從設計到竣工不到6個月,這在建筑史上堪稱奇跡。
“不過,原定于1931年10月舉辦的第五屆全運會,因九·一八事變和我國部分地區發生洪災,國民政府發指令延遲,并將民國二十年全國運動大會籌備委員會撤銷。”史國生說,直到1933年,經過數月的重新籌備與組織,第五屆全運會才于10月10日至20日在中央體育場舉行。
田徑場看臺下設運動員宿舍,可供3600人住宿
當時的場館究竟是什么樣子?史國生做了詳細的介紹。
“中央體育場由田徑場、國術場、籃球場、棒球場、跑馬場、足球場、網球場、排球場等建筑場地組成,全部建筑群(均建有看臺)一次可接納6萬余人,另建有兩處共9幢辦公用的平房,其總造價為143.39萬元。”史國生向記者展示了一張1931年基泰公司的設計圖紙,各場館的方位一目了然。
田徑場是整個體育場的中心,場內設有500米的跑道和兩條200米的直道。田徑場內設有一個標準足球場,南北端設有網球、排球和籃球等場地。全部看臺可容納觀眾35000多人,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田徑運動場,也屬遠東第一。看臺下也有利用,設有運動員宿舍及浴室、廁所。共有房舍75間,可供3600人住宿。田徑場的西大門造型融中外風格于一體,高大而雄偉,有三個拱形花格鐵門,立面上部用云紋望柱頭和小牌坊屋頂作裝飾。今天這座牌坊式建筑還在。
在田徑場以西,對稱分立著籃球場和國術場。今天籃球場和國術場的兩個牌坊大門依然保留著,不過原來的場地早已拆除。這兩個場地都是呈八角形,都可容納約5000名觀眾。籃球場比賽場地上鋪設木質地板,國術場正門牌坊上去是一個大平臺,經牌坊到達大平臺,平臺上陳列各種武術器械,平臺下為運動員更衣室和辦公用房。這個陳列臺也保留了下來。
游泳池位于田徑場以北,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我國第一個標準50米游泳池。今天校內的游泳館,就是依托留存下來的宮殿式建筑而建。在游泳池外圍是棒球場,如今已經消失不見。
雖然跑馬項目只是第五屆全運會的表演項目,但為此還建了跑馬場,位于中央體育場正門進口的左側,一圈的周長為1600米,在場地的南部內側是足球比賽場地。另外,在國術館南側的一塊場地設有6片網球場和6片排球場,如今都已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