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流傳較廣的民間想象認為:趙匡胤之所以“謀害”孟昶,是因為看中了后蜀孟昶的太太花蕊夫人。但我傾向于認為:史上不存在這個“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舊五代史》不載,《新五代史》不載,《宋史》不載,《資治通鑒》不載,《續資治通鑒》不載,《續資治通鑒長編》不載。也即是說:正史中沒有關于花蕊夫人的記錄。
趙匡胤看中花蕊夫人所以滅后蜀?
綜合各種史料可知:“史上”共有3位花蕊夫人。第一位是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徐姓,史稱“小徐妃”,也號“慧妃”。第二位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費姓,或徐姓,也有人稱之為“慧妃”。第三位是南唐主李煜的妃子,姓氏不詳。
李煜的妃子名花蕊,傳播較少,傳播最多的是王建妃子和孟昶妃子。這類故事,大多遵循同一個傳播模型:將王建妃誤為孟昶妃。
譬如,關于花蕊夫人的姓氏,諸說不一,但一般以為她姓“費”或姓“徐”;而王建妃子花蕊夫人正好姓徐。說到著名的百首《花蕊夫人宮詞》也是諸說不一,有人認為是前蜀主王建妃所作;有人認為是后蜀主孟昶妃“仿王建妃所作”;這里還是將王建妃與孟昶妃攪和到了一塊兒。
諸如此類,就在這種種傳說中已經發現:很多野史記錄,都把王建妃子的故事附會到了孟昶妃子身上,于是,有了“孟昶妃子是花蕊夫人”的傳說。
陶谷算是孟昶的同時代人,但巴蜀與中原暌隔半個多世紀,前蜀、后蜀已經有了“傳聞異辭”。陶谷沒有交代關于花蕊夫人的來源,因此無法確定他說的為真,當然,也無法確定他說的為假。陶谷《清異錄》更是一部“當代傳聞”之記錄,而非“實錄文本”之摘抄,內中可見有價值的“故實”,也可見想象奇特的“傳說”。我傾向于認為:陶谷所說的花蕊夫人,很可能也是王建的妃子,而不是孟昶的妃子。
陶谷是個什么樣的人?
陶谷在太祖趙匡胤禪代之際,預先寫好《禪代詔書》,本來是想邀功,但沒有想到的是老趙反而因此對他非常輕蔑。
陶谷的兩個兒子考試,一個因為賄賂主考官,被人發現告到老趙那里,氣得老趙罰了他兩個月俸祿,還將兒子撤官。另一個兒子正兒八經考中了,老趙不信,又發明了“復試”,還好兒子復試也過了,但從此朝廷留下一個“復試”的政策,等于長久地羞辱了陶谷。
史稱陶谷不僅為人“輕險”,還特別“狡獪”。《國老談苑》(宋·王君玉)載一事,說陶谷到吳越國出差,生病,吳越國王派人問候,他索要了十個金鐘,事后寫詩道謝。但他是中原名流,“金鐘詩”一下子就在吳越國內流傳開來。他覺得此事不光彩,回國時,在邊境郵亭又寫了“驛站詩”讓人去傳誦。此舉目的就是試圖以此詩“掩前詩之失”。史稱陶谷之“狡獪,多類此也”。
此人無處不有心機。趙匡胤說他長了“一雙鬼眼”(宋·張舜民《畫墁錄》)。大宋初,比他名氣更大更正的人物是竇儀。但竇儀與陶谷在前朝后周時就有矛盾,陶谷就秘密地在公卿間設計陷害排擠竇儀,結果竇儀一直沒有坐上宰相位置。船山先生就認為:大宋初,竇儀是最有資格來做宰相的人物之一。
這樣一個陶谷,是有可能做黑幕文字“黑”老趙的。
花蕊夫人可能并不存在
由于“傳說”比“故實”更有趣,所以坊間的傳播規律就是:“傳說”與“故實”比較,“傳說”優先。這就是為什么關于孟昶妃子“花蕊夫人”的故事正史不載,野史紛紜的原因。關于花蕊夫人,附會到她身上的民間想象太多了,被好事文人記錄到筆記小說中,成了茶余飯后的談資。
據孟昶之后七百年的清人吳任臣撰《十國春秋》記載:花蕊夫人是蜀中青城人,徐氏。后來國亡,進入宋宮。但徐氏不能忘蜀,孟昶死后,她親手畫了孟昶肖像掛在宮里。有人問她此人是誰,答道:這是蜀中“宜子神”。
更有帶著同情花蕊夫人的后學以此證明她對孟昶的忠貞,說她內心如何豐富,痛悼自己的丈夫,云云。此事一望即知其假:宮中掛孟昶像,趙匡胤會認不出?民間想象的特點就是不能自圓其說。用學界的話說就是“邏輯不自洽”。
《國亡詩》寫得是真美,但不足信;“宜子神”故事是真感人,但不足信。
關于花蕊夫人之死,也有一種荒誕的記錄。
據孟昶之后百年的宋人王鞏《聞見近錄》記載:趙匡胤和兄弟趙光義在后苑宴射,老趙舉起“巨觥”讓光義喝酒,光義不喝,老趙還是要他喝。光義四顧庭下說:“要金城夫人親自折一枝花來,我就喝。”于是老趙命金城夫人去折花。趙光義借機“引弓”將金城夫人射殺。爾后,“再拜而泣,抱太祖足曰:陛下方得天下,宜為社稷自重。”據說趙匡胤“飲射如故”。金城夫人據說就是花蕊夫人。之所以要射殺花蕊夫人,按另一個宋人筆記《鐵圍山叢談》的說法是:花蕊夫人歸宋后,趙匡胤“惑之”,即被花蕊美色所迷,而趙光義多次勸諫,趙匡胤不聽。所以將其射殺。
這故實有三處破綻:一、不符合趙匡胤“敬畏生命”的性格邏輯。老趙一生不妄殺一人,怎么會在心愛的美人被人射殺后“飲射如故”?二、趙光義雖然是老趙親兄弟,而且二人感情很深,但他怎么就敢“引弓”射殺皇妃?“金城夫人”,那是有“名分”的人物啊!三、這么大一場變故,而且又是“宋太宗”所為,在后來的《太祖實錄》中為何不見記載?就說太宗“篡改”《實錄》,最不應“篡改”的就是這事啊!至于各種史料“失記”,就更是解釋不清的事了。我以為此事子虛烏有。
更有一奇書《燼余錄》。此書據稱在南宋時已有,但七百年間不見著錄,最后到大清光緒年間,世人才第一次目睹它的出版。此書記載,說宋太宗盛稱花蕊夫人(筆者按:也就是非常喜愛花蕊夫人)。孟昶死,花蕊夫人進入趙匡胤后宮,“有盛寵”。等到太祖病重時,太宗呼之,太祖不應。于是太宗“乘間挑費氏”。傳說中的花蕊夫人,或姓徐,或姓費,《燼余錄》選擇了“費氏”。太宗調戲費氏時,太祖醒覺,然后氣得起來抓起玉斧斫地。據說,“皇后、太子至”而太祖已經進入彌留狀態。又說“太宗惶遽歸邸。翌夕,太祖崩”。
這個記載不但人物對不上號(筆者按:太子根本就不在皇宮),事件也不對(筆者按:皇后來時,太宗從府邸趕來皇宮)。最重要的是沒有任何記錄說趙匡胤冊立了花蕊夫人。如有冊立,必有記錄,而記錄為零。
順便說幾句,在歷代王朝中,趙匡胤的后宮可能是人數最少的。他認為宮中女子太多,得不到婚嫁,有人因懷春而郁悶。如此,就是政制的缺失。“天人感應”學說,可能有“怪力亂神”的傾向,不一定是孔子儒學的方向展開,但它具有“天道制衡權力”的意味,是歷代君王不敢無視的現象,也是歷代賢相用來批評、監督、糾正君王的思想工具。老趙對天道有敬畏。于是讓人“遍籍后宮”,總數是280余人。然后,老趙下詔:愿意出宮歸家者可以說真話。當時統計,有50多人愿意出宮。老趙賜給她們白金、帷帳,遣還其家。趙普等人知道后,“咸稱萬歲”,認為老趙做得對。
信天道、畏天命的老趙,會收納花蕊夫人?趙光義射殺花蕊夫人,仿佛警惕“紅顏禍水”,大義凜然,但事不足信;趙光義調戲花蕊夫人,很像是一代情種的風流記錄,但事也不足信。
花蕊夫人,一個驚艷的傳說;她很可能并不存在。
作 者:私家野史 主編
定 價:35元
出版時間:2014年10月
出 版 社:九州出版社
【內容提要】
本書著眼于一個“挖”字,致力于“挖歷史,去遮蔽,求真相”,做到謹挖、深挖歷史真相。
眾多國內外知名歷史學者加盟。這些皆為他們原創發表,言之有物, 論從史出。篇篇文章皆行文生動活潑、簡潔易懂。書中所選文章幾乎從未在正式的出版物上發表過。這些文章的角度和觀點都很新穎,每個作者均不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