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是唐肅宗李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由唐朝冊封建國、契丹太宗耶律德光天顯元年(公元926年)才被契丹吞并的東北割據政權。這個由粟末靺鞨大氏建立的國家,全盛時領土跨據今天中國黑、吉、遼三省,俄羅斯濱海邊疆區和朝鮮北部廣大地域,首都上京龍泉府(在今天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寧安縣渤海鎮境內)曾是東亞僅次于長安的第二大城市,號稱“海東盛國”,前后立國一個半世紀之久,和中國唐朝、五代、契丹,朝鮮,日本都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和商貿關系。
然而這樣一個立國時間很長、在當時東亞地緣政治版圖上舉足輕重的國家,到底有沒有過自己發行的鑄幣,卻直到今天還是個謎。
認為“渤海國有鑄幣”的,通常把1989年黑龍江寧安出土的一枚“開泰元寶”認定為渤海國鑄幣,其理由,一是寧安即為渤海國的首都龍泉府所在地,當地出土的銅錢,自然有可能是渤海國鑄幣;二是渤海國年號無“開泰”字樣,而唐代使用最廣泛的銅錢——開元通寶(或讀作開通元寶),恰好也不是年號錢,很多地方仿效初唐體制的渤海國,很可能發行一種非年號的官方鑄幣;三是渤海國盛產銅礦,甚至還有向唐朝輸出熟銅的記錄,既然有銅,也就有條件鑄造銅幣。
但這些理由看似充足,實則經不起太多推敲。
寧安的確是渤海國首都所在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在當地出土的銅錢就一定是渤海國鑄幣。據記載,這唯一的一枚“開泰元寶”系混雜在多達30余斤的古銅錢中,被農民送到有關研究者手中的,這就表明上述銅錢并非出土自確切的渤海國遺址、墓葬,甚至未必是同一地點出土,且“30余斤”銅錢至少有數百枚,其中被推測為“渤海國鑄錢”的僅此一枚,既然剩下幾百枚都可以是“外地錢幣”,那么開泰元寶同樣也可能是舶來品。事實上,渤海國墓葬、遺跡中并非沒有出土過銅幣,但數量極少,能確認的不過10枚,其中8枚唐代“開元通寶”,一枚北周“五行大布”,還有一枚日本“和同開珎”,都是“進口錢”。至于“不是年號錢”和“渤海產銅”,就更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以此認定來路可疑的“開泰元寶”是渤海錢,實在難以服眾。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