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據有關史料記載:1719年5月,清朝康熙皇帝任命冊封使海寶、副冊封使徐葆光,出使中國的琉球藩國(現日本沖繩、鹿兒島部分地區)。
按照中國的歷史傳統,冊封大使除了要在冊封大典上宣讀皇帝御詔外,還要代表皇帝,御賜給琉球藩國尚敬食物,在冊封典禮上設宴招待。當時,徐葆光使團共攜帶四名廚師、一名糕點師和若干名雜役工。并設理宴師:掌管七宴之事;掌牧所:掌管羊、豬、雞、鴨支送;供應所:掌管酒、米、小菜支送等。
在這次冊封活動中,徐葆光等使臣在琉球藩國居住了8個月。回國后,徐葆光把出使琉球國的情況,用文字的形式,寫了一本著作,即《中山傳信錄》,成為反映300年前琉球藩國,社會風貌的史典和百科全書。
時至今日,雖然300余年的時光逝去了,可在沖繩那霸市,人們每年都會舉行歡迎中國冊封使的活動。根據徐葆光所著《中山傳信錄》的記載,不久前,日本那霸市旅游局,再現了300年前冊封典禮的各項禮儀、器物,但唯獨當時的冊封宴無法復制。為了能找到300年前的冊封菜單,沖繩中國交流推進會的一些會員,查閱了大量歷史資料后,終于在琉球大學收藏的《琉球冠船錄》中,發現了一段關于清朝康熙年間,冊封宴的具體菜單和配料表。
之后,他們便把這份珍貴的菜單史料,翻譯成中文,并希望中方,能復制出菜單上的冊封宴席樣品。
(二)
2013年2月,蘇州市飲食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吳門人家飲食文化有限公司總經理沙佩智女士一行,帶著冊封宴上的菜單與配料,乘飛機抵達沖繩。當時,報名試吃“冊封宴”的居民,更是多達上千人。一踏上琉球土地,沙佩智頓時感慨萬千:“我覺得,自己就像是300年前的徐葆光出使琉球一樣,從內心里,感到特別的榮幸與自豪!”
“冊封宴”菜單上共有五套菜,每套菜是四菜一湯,一人一桌。沙佩智對宮廷菜曾專業研究10余年,但對冊封外藩國的菜肴,還是第一次接觸。因為,300年前的琉球國,是中國的一個藩屬國。而冊封宴,則是代表了中國皇帝,對琉球國王正統地位的認可。這不僅是一份待客的食物,而且背后更是一個國家國力和主權的象征。這份菜單中的主菜及配菜,在故宮收藏的1719年的食物清單中,確有文字記載。這份冊封宴的大部分食材和佐料,全都來自于中國,這對于當時的琉球國王而言,應該算得上是難得一嘗的美味和珍肴。
沙佩智和四五位大廚師傅,花費了近20天的時間,終于完成了五套菜單,共計13道菜的精心制作。僅鹿蹄筋一道菜,就需要干鹿筋4兩,耗時三天,水發泡開;新鮮雞蛋5只,金針菜0.5斤,火腿1兩,小蝦1兩,用吊湯提味。此外,還要用銀杏、花菜、鴿子蛋入菜烹制,至少三天時間才能完成。而制作毛蟹燕窩,則需要雞蛋清7個,蟹黃0.5斤,蝦泥6兩,蟹粉3兩,精火腿1兩,烏心豆、松仁5粒,燕窩1盞,鮮奶6兩等等。這五套菜,共包含了13道大菜、5個醬碟和各色小菜及點心。每一道菜的制作,不僅工序十分繁雜,而且對廚師的刀工、火候,以及食材的搭配技巧,都是極為精細的考驗。
(三)
琉球,第一次出現在中國史書上,是在公元610年。1372年,明朝洪武皇帝曾派使臣,前往琉球正式冊封琉球國王始,距今已有630余年的歷史。
清朝康熙年間,也就是1719年5月,康熙皇帝為了幫助琉球測繪地圖,特派內廷八品官平安、監生豐盛額倆人,隨冊封大使海寶、徐葆光,前往琉球國。最終,他們為琉球藩國繪制成一幅精詳的《琉球三十六島圖》。在這幅中統海疆地圖上,琉球藩國最西南的疆域,只到八重山,而釣魚島、黃峗島、赤峗島等,均在中國的海疆之內。琉球藩國,若從明朝萬歷年算起至清末,在這430多年間,它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并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定期向中國納貢。1879年4月,日本政府強行向琉球國王尚泰,宣讀了“廢藩置縣”的命令,把國王尚泰搶掠到東京進行軟禁,一口吞并了琉球國,撤藩改籍后,劃為沖繩縣。
歲月變幻,風雨滄桑。時光雖然過去了數百年,然而,在被日本侵占之前,琉球國所屬漢族的姓氏以及漢字,仍被普遍使用。許多琉球居民,自以為是中國的后裔和移民。在沖繩,現在還有三塊中國皇帝賜給琉球國王的紀念牌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