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褲不知何時成了冷的代名詞——有一種寒冷叫“忘穿秋褲”。秋褲,到底是什么?這問題看上去很簡單,卻遠比穿與不穿秋褲要復雜得多。
秋褲的各種稱謂
在英語國家里,人們并不使用像“chill cool”這樣形象的稱呼。英文中,秋褲叫做long underwear或者long johns。從字面上來說,long underwear挺好理解,但為什么秋褲還被稱為long johns呢?
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種是,19世紀末期,有一位美國拳擊手,叫約翰·L·沙利文(John L·Sullivan)。這位世界拳擊歷史上最后一個徒手(不戴拳套)的世界重量級冠軍,在登上拳擊臺時,最喜歡的造型是赤裸上身,將長內褲外穿。2004年,一位名為米切爾·昆寧的英國詞源學家提出,秋衣的英文Long johns中的john 一詞,應與約翰·L·沙利文有關。另一個說法是,在英國德比郡,有一家制造秋衣的著名工廠,以沙利文的名字命名,其產品叫Long john。
秋褲的前世今生
本來,天冷了穿秋褲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2008年,有一個對秋褲恨得咬牙切齒的雜志女主編在接受電視訪談時說:“我不穿秋褲,也不允許我周圍的人穿秋褲!”這個事情,在網絡上掀起軒然大波,引發眾多網友對秋褲的長久討論。
實際上,你不用因為穿了秋褲而感到臉紅。要知道,秋褲的前身曾是時尚的代名詞。在西方,穿兩層褲子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公元8世紀。那個時候的西方人,為了便捷地騎馬,拋棄了羅馬式的長袍,穿起了褲子。
如果一定要深究秋褲最早的雛形,就不得不提到15世紀的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這位把威爾士并入英格蘭、有著6次婚姻的國王,最喜歡穿一種男用馬褲。這種褲子材質通常是羊毛,穿起來緊身裹腿,亨利八世還常常將它與當時流行的尖頭鞋一起穿著。不得不說,這樣的搭配,看上去有些怪怪的,但卻是時尚。
隨著時間的推移,亨利八世中意的男用馬褲開始出現分化。其裝飾性的部分,變成了現在十分流行的打底褲,也稱Legging,絢爛的顏色和花紋讓人們忘記了它也是秋褲的一種。
現代社會的秋褲,往往略帶松緊,以保暖為主要目的,正式起源地在北美大陸。冬天,北美大陸的人們都會穿上御寒用的連體內衣,其樣式是將人的上下身體全部包裹住,腕口收緊。我們可以把它簡單理解成一套無縫連接的秋衣秋褲,或者是現在女孩子仍然在穿的連體褲。
到了20世紀,一個名叫弗蘭克·斯坦菲爾德的加拿大人,發明了現代樣式的秋褲,并申請了專利,成為現代商業秋褲之父,開啟了秋褲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之路。
從此,秋褲成了寒冷冬天人們生活的必備品。
秋褲為何被拋棄
在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供暖系統還沒有現在那么完善,不少家庭仍需要在室內點起火爐取暖。那時,他們在室內也會穿秋衣秋褲或連體長衫褲,有人睡覺的時候還要戴睡帽。他們洗澡的頻率,也遠遠低于現在,因為準備熱水是一件不小的麻煩事,加上洗澡后頭發要結冰等問題,他們也沒有每天洗澡換衣。
隨著時代的發展,歐美國家的供暖系統日趨完善和發達,歐美人逐漸不再需要穿著秋褲保暖了。即便是在比美國更寒冷的俄羅斯和北歐國家,穿秋褲的人也越來越少。一雙長靴,一套及膝的大衣外套,足以應付在建筑物與汽車之間的短暫步行,這種著裝也便于人們在冷熱交替的環境里穿脫調整。
其次,穿秋褲對毛發旺盛的西方人來說,穿著往往會倍感不適。因為,人類的腿毛生長方向是向下的,而緊繃貼身的秋褲在穿著時,則要把毛發朝上拉動。可能體毛稀疏的中國人很難體會這樣的不爽,但你可以將這樣的不適理解為:你的秋褲里面還套著一條純毛褲。
此外,對于時尚的追求,也是人們逐漸放棄秋褲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秋褲將人們強健靚麗性感的小腿弧線徹底淹沒在一片臃腫中。如今,中國的年輕人受到時尚潮流的影響,站在了秋褲的對立面,面對媽媽冬天必須穿秋褲的嘮叨,開始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