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首席記者 王彥
“天王蓋地虎,賀歲震九州。”前半句扣準記憶之弦,后半句表陳現(xiàn)實之情。12月19日張涵予生日,《智取威虎山》劇組給楊子榮扮演者送上了蛋糕,借用生日賀語,道出創(chuàng)作感悟——雪還是冷的,血仍是熱的,在東北牡丹江的林海雪原,快意恩仇、來去逍遙照例是楊子榮的命定性格。加之3D的時空、徐克的幻化,當雪橇滑索、飛機大炮都變得浪漫有情,半世紀前的時代英雄穿越而來,成為當下的偶像,或許茲事可期。
今天17時整,徐克新片3D版《智取威虎山》全國上映。是的,該片提檔了。盡管片方否認提前半天上映與《一步之遙》的口碑兩極化無關,可數(shù)數(shù)那些新媒體平臺上對徐克的一邊倒點贊,再看看《智取威虎山》全國點映場超百萬元的票房,就不難揣度出,今年賀歲檔的大旗,或許就要交給張弛流轉(zhuǎn)的歲月里那不曾變遷的英雄主義。
說來稀奇,被演繹過電影、電視、戲曲、動畫等多重版本的故事,本是脫胎于一位業(yè)余作者的寫作。即便曲波已泯然于世,即便那個時代步步遠行,人們也一定不經(jīng)意間聽過“穿林海,跨雪原,氣沖霄漢”或者“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等唱詞。因此,一位香港導演翻拍現(xiàn)代京劇,這是電影《智取威虎山》最大的噱頭,也是最令人難以把握的挑戰(zhàn)。畢竟,楊子榮不靠憑空臆想,打虎上山更不是空穴來風。口口相傳的民間演繹、多版本翻拍的英雄傳說,早已讓發(fā)生在60多年前東北雪鄉(xiāng)的故事深入人心。
這故事早就駐進張涵予的心里。這位生在新中國、長在紅旗下的60后聲稱,自己5歲就知楊子榮,10歲能背《林海雪原》,“我童年懷揣著英雄夢,偶像很多,保爾·柯察金算一個,楊子榮也算一個”。依這位北京漢子的回憶,兒時的他常把自己打扮成楊子榮。“家里有塊虎皮墊子,我就披到身上,一出門把院子里的雞鴨全嚇飛了,然后我站在門口唱‘今日痛飲慶功酒’。”如今,終于在人生半百時得償夙愿,張涵予當仁不讓,“沒有比我更適合的了”。
人人都有英雄夢。天安門前長大的張涵予,終于等到一個角色能傾注40年情懷;香江邊成事的“徐老怪”,也總算在人生六十后,打虎再上山。上世紀70年代,還混跡于美國唐人街、靠著放電影討生活的徐克,曾在偶然間看到現(xiàn)代京劇《智取威虎山》。按他的敘述,當時就有了創(chuàng)作沖動,甚至于,做導演的緣起也與童祥苓那段“壯志未酬誓不休”的唱腔有關。25年前,兩岸三地導演開座談會,謝晉曾問徐克,若拍內(nèi)地片,想拍哪部,后者二話不說:“《智取威虎山》!”成龍當時也在場,他自薦想演楊子榮。
多年以后,導演徐克仍然有熱血少年的一腔豪氣,由于種種原因,成龍與楊子榮終失之交臂。但因禍得福,導演與張涵予尋到了最合適的彼此。
因為有徐克,英雄的故事跳出了原有套路,披上一層江湖俠義傳說的色彩,片中的英雄甚至帶著點江湖氣息,而這絲毫不妨礙導演講好一個解放軍戰(zhàn)士保護村民英勇抵抗土匪的故事。這也是徐克拍給85后看的作品,既有科技的元素,又不至諂媚于年輕人。
因為有了張涵予,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沒有成為成龍的《A計劃》,那些東北土話,那扣人心弦的“敵暗我明,敵俯我仰”,終究讓人認可,這仍是濃墨重彩紅遍過大江南北的《智取威虎山》,這仍是幾代觀眾抹不去的時代印記。
在上海的首映儀式上,徐克為自己多年來念念不忘的《智取威虎山》做出闡釋:“好萊塢常用虛擬英雄稱霸市場,而我想通過楊子榮來告訴觀眾,我們也有這樣的英雄,英雄主義不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