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guān)注 >> 瀏覽文章

王國維為何自沉昆明湖

2014/12/23 12:06:13 點擊數(shù): 【字體:

 

    張晨怡

    1927年6月2日,51歲的大學(xué)者王國維突然在頤和園魚藻軒投湖自殺,這個事件立即震驚了全國知識界。由于死者是一位卓有建樹的國學(xué)大師,并且正值學(xué)術(shù)盛年,因此猜測他的死因成為知識界和輿論界都非常關(guān)心的事情。

    “殉清”之說存疑

    在王國維自沉昆明湖后的第5天,他生前的良師益友、兒女親家羅振玉從天津趕來,到清華園進行吊唁。同時,羅振玉還帶來了遜帝溥儀的一道“詔書”。因為這道“詔書”,王國維之死被很多人順理成章地認為是“殉清”。王國維自殺兩天后,北京的《順天時報》就以《繼屈平(屈原)投江之后王國維投昆明湖自殺》為題,報道王國維“為勝國遜帝抱悲觀無愧于忠,赴頤和園以死自了傷心千古”。王國維的一些朋友,如清華校長曹云祥也持這種觀點,認為他自殺是“殉清”。而王國維的學(xué)術(shù)知己陳寅恪其時也同意這種觀點,《王觀堂先生挽聯(lián)》(王國維晚號觀堂——編者注)之上聯(lián)“十七年家國久魂銷,猶余剩水殘山,留與累臣供一死”就包含了這個意思。

    但是,如果回顧王國維的生平,“殉清”的說法讓人感到懷疑。最容易令人產(chǎn)生疑問的是,清朝1912年就滅亡了,而王國維到1927年才自殺,他為什么要等這么多年?另外,和一直蓄謀復(fù)辟清室的羅振玉、鄭孝胥、陳寶琛等人不同,王國維一生潛心學(xué)術(shù),心無旁騖,和清廷并沒有太密切的關(guān)系。1907年(清光緒三十三年),王國維為了謀生,孑然一身踏上京師之旅。經(jīng)過羅振玉的推薦,他被派在學(xué)部總務(wù)司“行走”,這應(yīng)該是王國維在清廷擔(dān)任的唯一一個“公職”。但是,這其實只是一個虛職,王國維的實職,是學(xué)部圖書局的編譯,以及名詞館的協(xié)修。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王國維隨羅振玉東渡日本,再回來已經(jīng)是1916年,一個新的時代了。王國維和遜清最親密的一次接觸,是1923年4月以“海內(nèi)碩學(xué)”的身份“入值南書房”,充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第二年,馮玉祥派兵將溥儀趕出皇宮,王國維的這段經(jīng)歷也就自動終止了。

    顯然,有限的接觸,并不足以成為王國維“殉清”的理由。雖然辛亥革命以后,王國維始終不肯剪去辮子,自稱“亡國之民”,但是他的“自沉”,絕非“殉清”可以解釋,必然隱藏著更為深層的內(nèi)涵。

    “文化殉節(jié)”或更貼切

    實際上,民國年間,王國維的“自沉”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個案,在他之前,有清末學(xué)者梁濟1918年在北京積水潭投水自盡,還有年輕作家王以仁1926年從輪船上跳海;在王國維之后,則有曾作為茅盾小說原型的青年作家顧仲起1929年跳入黃浦江,被魯迅稱為“中國的濟慈”的詩人朱湘1933年在南京采石磯投水自殺……

    透過這些現(xiàn)象,我們無疑可以看到一個社會在轉(zhuǎn)型期間的重重危機。這種危機不僅是社會現(xiàn)實上的,更是文化思想和價值信仰方面的。而一向善于查看時代風(fēng)氣之先的文人,也首先遭遇了身份認同和精神追求的矛盾。所有的困惑、迷惘、痛苦乃至自絕,也都因此而生。

    這么說來,王國維投水自殺,似乎應(yīng)該更確切地稱為“文化殉節(jié)”。這其實也是關(guān)于王國維死因爭論里最著名的一種說法。而其中最有名的闡釋,又當(dāng)推與王國維同為清華導(dǎo)師,且精神相通、過從甚密的陳寅恪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序》中的那一段感喟:“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于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

    陳寅恪的說法觸及到文化的本義。文,是傳播意義的載體,是故有“文以載道”之說。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人而言,文就是上古以來代代相傳的詩、書、禮、樂等習(xí)俗制度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為“文”所“化”之人,普遍具有“謙謙”的“君子風(fēng)度”,就像孔子所言:“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為“文”所“化”之人,也同樣具有表里一致和人格統(tǒng)一的特征,就像《大學(xué)》所言:“誠于中,形于外。”但是,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在空前未有之時代變局中日漸衰落,“則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與之共命而同盡,此觀堂先生所以不得不死,遂為天下后世所極哀而深惜者也”。

    國事局面大變帶來的困惑與迷茫

    不過,也有反對者認為,陳寅恪的觀點,與其說是對王國維之死的解釋,不如說是他以自己的一種心態(tài)來觀照王國維的精神。實際上,王國維在自沉之前,曾留下寫給第三個兒子貞明的遺書一張。遺書非常簡短,只有122字。全無梁濟投水自殺前在《敬告世人書》里面的那種慷慨大義,相反,卻是情緒消沉低落至極端。這是王國維性格悲觀所致,還是因為時代風(fēng)氣造成的?而最有可能的解釋卻是,在王國維之死的背后,有著更復(fù)雜的歷史和社會原因。

    1926年12月3日,王國維在郁悶中迎來了五十大壽。其時,正值中國社會的又一次大動蕩時期。早在這年7月,北伐軍從廣州出發(fā),一路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等軍閥。而在1927年,蔣介石又在上海發(fā)動“四一二”政變,屠殺共產(chǎn)黨人。面對如此混亂的局面,吳宓絕望地在日記里寫下:“世局時變,江河日下。”與王國維同列清華園四大導(dǎo)師的梁啟超也悲嘆:“國事局面大變,將來未知所屬。”

    如果說這些所引起的震撼還不夠強烈。那么,1927年4月,張作霖在北京絞死李大釗,則重重地震動了北京乃至全國的知識界。在一個信仰強權(quán)的時代里,土匪出身的張作霖以政治原因處死了堂堂正正的北京大學(xué)教授,這讓京城的學(xué)人們感到危險就在眼前。梁啟超等知名教授為了避禍,紛紛開始籌劃逃亡。而王國維腦袋后面拖的那條長辮子,更是大大地增加了他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里,隨時可能遭遇的羞辱與危險。有人勸王國維趕快把那條惹事的長辮子剪了。但是,王國維的回答是:“諸君皆速余剪其辮,實則此辮只有待他人來剪,余則何能自剪之者。”

    寧可“留辮取禍”,也不肯自己剪掉辮子消災(zāi)。是什么原因讓王國維如此固執(zhí)?從表面上看,王國維似乎表明了自己作為一個清朝遺老的愚忠;實際上,他維護的是作為一個獨立學(xué)者的尊嚴、一個真正士人的氣節(jié)。正如梁啟超在《王靜安先生墓前悼詞》(王國維字靜安——編者注)中所說:“這樣的自殺,完全代表中國學(xué)者‘不降其志,不辱其命’的精神。”“士可殺不可辱也。”對于王國維來說,辮子意味著尊嚴和氣節(jié)。在這一點上,他的自沉,與梁濟一樣,都有耐人尋味的精神與文化含義。

    這就難怪梁濟的兒子梁漱溟,在聽說王國維投水自沉之后,“聞訊趕往目睹之下”,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先父昔年自沉于積水潭后,有知交致挽聯(lián)云‘忠于清,所以忠于世;惜吾道,不敢惜吾身’”,并且進而想到,此挽聯(lián)“恰可移用來哀挽靜安先生”。

    對于王國維來說,清朝的滅亡,只不過是一個朝代的滅亡,這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并不新鮮,最重要的是保持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之道。但是,在辛亥革命后的長期亂局之中,傳統(tǒng)的文化精神之道已經(jīng)“無可奈何花落去”。

    “艱難困苦,僅而不死”,多方面的打擊讓王國維漸漸喪失了通過國學(xué)來振興國家的信念。“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面對因為文化價值的斷裂而陷入進退失據(jù)的困境,王國維最終選擇用自殺的方式來保全自己的人格。從這個意義上說,王國維以及其他民國文人的自殺,雖然看起來消極,甚或有些無奈,卻蘊含了豐富和深刻文化意義。因為在他們的命運里,濃縮了一個過渡時代的困惑與迷茫。

    作者簡介

    張晨怡,中央民族大學(xué)歷史文化學(xué)院副教授。著有《羅澤南理學(xué)思想研究》、《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思想研究》等,發(fā)表論文40余篇。



責(zé)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4-12-23)
0
相關(guān)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途W(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