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圣誕節”能保護傳統文化?
【事件】多地高校、教育部門約束青少年過“圣誕節”
【觀點】需要警惕的是消費主義帶來的節日同質化
前幾天,是西方傳統節日“圣誕節” ,有媒體報道,西北某高校“圣誕節”組織學生觀看中華傳統文化宣傳片,“平安夜各班輔導員都在場,樓下有許多老師把守,逃走將按三次曠課處理” 。該校微博回應,這么做“只是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崇洋媚外,重視起中國傳統文化” 。另有報道稱,溫州多所中小學接到教育部門通知,要求“不在校園里舉行任何與圣誕主題有關的活動” ;更有湖南某高校學生身著漢服,在一處圣誕活動現場,舉起“抵制圣誕節”的標語。
近年來,“洋節”能不能過、中國傳統節日怎么過的話題時有討論,每逢西方“圣誕節”“情人節”之際,爭論的聲音時有耳聞,也有專家學者倡議設立“中華母親節”“中華父親節” ,以取代年輕人愛過的西方“母親節”“父親節” 。這是出于人們保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覺。認識到亂過“洋節”容易對傳統文化造成不良影響,教育部門、學校采取措施,青少年自身也有所行動,和幾年前“有節就過”“盲目過節”相比,這種態度轉變無疑值得贊許。
然而,保護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是否需要強制“抵制圣誕節” ,人們“抵制”的又是什么,卻值得深究一番。這所西北高校在回應中表示,一些學生認為“洋節”時尚,中國傳統節日“老土” ,“這是一個令人痛心的現象” 。實際上,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節日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歷史記憶和民族情感,而本民族的節日在他者看來,則首先是一種文化奇觀。在西方國家的中國居民聚居區,也常有當地居民出于喜愛和好奇,與中國人一同過春節的情況,故而筆者以為,節日本無“時尚”與“老土”之分,只有“新奇”“陌生”與“習以為常”之分。
只不過,由于西方商品經濟發達,“洋節”傳入中國時,經過商業模式的運作,僅為國人帶來了一套精美的物質形式,它以“圣誕節”“情人節”的面目示人,內里實為一種大眾消費體驗。年輕人在“圣誕節”互送蘋果,在“情人節”贈送玫瑰花、巧克力,其實不是本土意義上的“過節” ,而是在商業模式的誘導下,體驗一種新奇陌生的“過法” ,對于不熟悉西方文化的過節者來說,無異于一場有趣的游戲。故而,“抵制圣誕節”其實是在抵制對“圣誕節”的過度消費,并擔心這種過度消費帶來的“圣誕節”熱鬧景觀,會影響傳統節日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其實這種“體驗”始終停留在消費層面,“圣誕節”等西方節日所承載的文化本身,并未也不太可能僅僅因此而深入人心。
由此可見,以抵制“洋節”的過度消費來保護弘揚傳統文化,其實是一種觀念上的錯位。我們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商業模式、消費主義帶來的節日的同質化現象。幾年前就曾有學者撰文表示,消費主義正在擦抹我們的節日記憶;國人“節”“假”不分,往往把“節日”過成“假日” 。如今,旅游、購物、聚餐已成為許多節日的主要內容,人們的這種“過法” ,把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都簡化成了“休閑娛樂節” 。筆者以為,真正應該擔心的是,國人在休閑娛樂的過節方式下,把中國傳統節日過得像那些作為“有趣的游戲”來體驗的“洋節”一樣,一旦如此,中國傳統節日對于國人的意義也只能止于消費,其所承載的歷史文化記憶和民族情感將無法深入人心。楚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