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干里“范蠡城”誰建的?留下千古之謎
現在的市區在春秋時期,還是行政區域的邊緣。主城區正式建城池,要從戰國開始算。
長干里曾建“范蠡城”
公元前473年,越國滅了吳國。第二年,越王命人在長干里修筑了一座城池,也就是今天中華門外秦淮河畔,叫做“越城”或者“范蠡城”。所以公元前472年,一般被認為南京市區建城的開始。
這座城并不大,周長不足一公里,但當時靠近秦淮河的入江口,地勢險要,是越兵威脅楚國的重要城池。這個城留下的一個千古謎團:為什么叫范蠡城?
范蠡是勾踐的重要謀臣,是明哲保身的天才。越國滅了吳國時,他就意識到越王勾踐這個人,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富貴,伴君如伴虎,他選擇功成身退。但他打的辭職報告勾踐堅決不批,威脅要殺他全家。范蠡卻去意已決,他的經典名言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臨走時勸好朋友文種的話,文種不聽,后被勾踐殺死。
范蠡離開越王后,浪漫的傳說就是他帶著西施乘一葉扁舟浪跡天涯了。后來他改名叫“鴟夷子皮”,表面的意思是牛皮做的酒囊。因為用的時候可盛酒,不用的時候可以折疊,蘊含著能屈能伸、收放自如的深意。他棄官后從商,是最早“下海”的代表人物,而且成了巨富,自號“陶朱公”,成有錢人代名詞。名聲、金錢、美女,他算是都擁有了。他是后世無數男人崇拜的偶像,原因是——能拿得起,放得下。
他在公元前473年就離開了越王,所以這座城不太可能是他建的,那為什么取這個名字呢?只有留給后人想像了。這座城一直保存到清代,后來毀于戰火。
又過了100多年,公元前333年,楚國大敗越國,占領了這里,就在石頭山上建一座城邑,就叫金陵邑,這就是南京的第一個名稱:金陵。
南京杭州曾是“一家”
秦朝統一中國后,因為楚國建這座城是用于軍事防守的,秦始皇為防地方割據下令拆毀。而且把市中心移到了現在江寧秣陵一帶,設秣陵縣。同時南京這個地方還建了幾個縣,分別是丹陽縣、江乘縣,溧陽縣,棠邑縣。
這些縣名從哪里來的呢?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第五次東巡時,經過金陵。
相傳當他經過現在江蘇與安徽交界處的時候,看到山上長了許多赤柳,他興趣來了,就跟手下人說:這里就叫丹楊縣吧,丹和赤都有紅色的意思,楊和柳都是樹木。后來慢慢變成了丹陽縣。
他經過現在棲霞的時候,因為要過江乘舟,這里就設了一個江乘縣。
“瀨”與“溧”古音相通,古人又習慣把水的北面為“陽”,于是就將瀨渚邑改稱為“溧陽縣”。棠邑依然用的舊名。來理一理秦朝時南京的這幾個縣名。
秣陵縣:今江寧區秣陵一帶。
丹陽縣:今江寧區丹陽一帶。
江乘縣:這個縣比較大,今棲霞往南一直到江寧淳化一帶。
溧陽縣:今溧水、高淳一帶。
棠邑縣:今六合、浦口、大廠一帶。
看看這個區劃,郊區已和現在很接近,主城卻是多么的荒涼,幾乎屬于沒名沒姓沒父母的棄兒。
此外,秣陵、丹陽、江乘、溧陽都屬于會稽郡,棠邑縣無考。也就是說,現在南京的江南片區和浙江的杭州、紹興、嘉興、義烏等都屬于同一個郡——會稽郡,2000多年前是“一家人”。 揚子晚報記者 楊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