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 魚
近來的昆曲“園林”可謂“春色如許”:先是匯集了蔡正仁、岳美緹、汪世瑜等當今昆曲界泰斗級人物的“大師版”《牡丹亭》在京上演、一票難求,后又有上海昆劇團“典藏版”、蘇州昆劇院“青春版”等全國七大昆曲院團8個版本的《牡丹亭》“鬧熱”首都劇場。
近年來,由白先勇攜手兩岸三地藝術家打造的“青春版”《牡丹亭》肇始,該劇的不同版本一擁而上。作為戲劇文學與舞臺表演的雙美之作,加之柳夢梅與杜麗娘的“至情”形象,《牡丹亭》在培養青年演員與觀眾方面功不可沒。但換個角度來說,獨具魅力、蘊含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昆曲藝術,絕非僅靠一部《牡丹亭》就能承載。
拿《牡丹亭》的8個版本來說,以不同的方式演繹經典固然是好事,但幾場演出均掛在“名家傳戲工程”的名頭下,似乎更值得思索。近年來,借助名家的力量,搶救、保護和扶持昆曲的工作持續開展,“全國昆曲院團導演培訓班”“全國昆曲小生演員培訓班”等全國昆曲院團的聯動經驗為戲曲后備人才的培養做出了積極努力。但全國“一盤棋”的昆曲發展思路也有其內在問題:在昆曲的流布中,數百年來形成了南昆、北昆、蘇昆、湘昆等不同的地域流派,一些在江、浙、滬昆曲生態區外緣的表演團體,在傳承上存在明顯地域屬性,若以相對統一的表演范式來衡量與要求,則有可能消解昆曲文化的多樣性。而且昆曲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劇目豐富、行當齊全的特點,若只圍繞一部《牡丹亭》、圍繞生旦兩個行當做文章,對于昆曲的多元形態亦是損傷。
由此筆者聯想到諸多地方性大劇種的傳承。一些劇種在傳承的過程中,劇目越唱越少、家底越來越薄、流派漸失特色、表演范式漸趨同質。今天,我們該如何延續戲脈?從歷史經驗來看,一些傳統深厚的大劇種,在發展中有其基本規律:如尊重行當與劇目的豐富性、注重經典范式與地方經驗的圓融貫通、實現不同風格的張揚與延續……在筆者看來,這些都應成為戲曲傳承與保護的對象。
當下,一些院團與其抱住一部經典不放,不如整理一下自己的家底;與其為了評獎而盲目上馬新戲,不如扎扎實實地恢復一些傳統戲。畢竟,“牡丹獨俏”不是戲曲傳承的良性傳承,憑幾部“吵”得火的經典,無法真正改變戲曲藝術“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整體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