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璟璟(華西都市報評論員)
四年前,國內三位研究人員組成跨學科團隊,開始了一項叫作“石頭剪刀布”中的社會循環與條件響應研究,被譏為“吃飽了撐的”研究。日前,該項研究成果入選了“麻省理工學院科技評論2014年度最優”,成為中國首次入選的社科領域成果。(1月22日《錢江晚報》)
網友冷嘲熱諷之聲猶在耳邊,“石頭剪刀布”研究卻暗暗收獲大獎,堪稱完成了一次輿論逆襲。劇情反轉之快,以至曾經起哄的看客,如今頗有“被打臉”之感。
當初,“石頭剪刀布”研究,之所以被網友“玩壞了”,其原因實則也不難想象。一方面,無論正規媒體抑或社交賬號,在傳播原始新聞時,都刻意淡化了其學術背景,反倒刻意為之貼上無厘頭、沒事找事的負面標簽。此一做法,賺足了眼球,同時也誤導著受眾;另一方面,網絡輿論和世俗大眾,素來存在反智主義的傾向。它們習慣于,通過解構“專業權威”,來謀求一種脆弱的自我認同,以及虛幻的智商優越感。
全社會對“學術勞動”的輕蔑、敵視情緒,無疑由來已久。這既是因為,國民整體的科學素養有限,不具備基于科學視角的健全審美和價值評判;也是由于,國內學術群體“劣跡累累”,眾多垃圾論文、灌水研究、磚家叫獸,深深“傷透了人心”——在此語境下,所謂石頭剪刀布研究,很容易被誤解、被調侃。那么,即便被調戲得體無完膚,似乎也情有可原?
一般而言,大眾輿論的態度,并不會左右一項科學研究的走向。所以,縱使“石頭剪刀布”被吐槽至死,也一樣還是獲得了學界的充分認同……與之相較,真正的風險其實在于,動輒對“學術勞動”充滿敵意的社會族群,永遠難以發育出健康的科學文化。這意味著,普羅大眾與學術精英之間,將會加速疏離;也意味著,本就巨大的知識鴻溝,將越拉越大。
眾所周知,科學研究的世俗化表達,原本是普及科研知識的有效手段。然而,我們的網絡話語,卻總是將之視作取笑、玩弄的對象。這種致命的自負,不僅會遭遇現實的尷尬,更會讓全社會付出長遠代價。“石頭剪刀布”研究,也許只是一個極為偶然的案例。可其確乎在提示人們,對基于專業分工的學術勞動保持尊重,對不了解、不理解之事保持敬畏。圍觀所謂“奇葩研究”,少些莫名其妙的傲慢與附和,多一份理性和耐心,我們可能便會有不一樣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