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月24日電 (記者 盛捷 實習生 楊佳蕊)23日,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014年度學術年會上,副研究員舒軍武的研究報告對人們長久以來所認為的“刀耕火種”農業模式適用于史前原始稻作經濟作出了質疑。
“刀耕火種”是我國在新石器時期的傳統農業經營方式,它是指先以工具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將草木曬干后用火焚燒,使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松軟,利用地表草木灰作肥料,播種后就不再施肥,種一年后就易地而種的生產模式,也被認為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農業耕作方式。
位于我國東部的長江三角洲是國內最大的河口三角洲,跨湖橋文化就形成在錢塘江和杭州南部,近日,舒軍武博士以浙江跨湖橋文化遺址為例,根據對跨湖橋文化的遺址剖面和自然剖面進行綜合對比,對這一傳統觀念提出了新的看法。
“跨湖橋文化的原始經濟或許并非毀林開荒和刀耕火種”,舒軍武表示,根據距今8200年的跨湖橋文化遺址的植被變化情況顯示,刀耕火種并沒有在當時的農業生產中得到使用。
舒軍武認為,在人類社會產生早期,人對于環境的適應和改造能力是有限的,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也較弱,相反,環境對人的驅動型較大,跨湖橋文化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和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條件得到產生和發展,又因海平面上升遭到淹沒,導致人類文明也隨之消逝,因而或許環境才是跨湖橋文化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