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屌絲”、“裝逼”、“逼格”等詞語在網上甚為流行,上海市政協委員張懷瓊呼吁減少網絡語言污染,加強對漢語的保護。盡管我國對語言文字的使用有許多規定,但近年來的網絡語言對漢語的污染現象卻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張懷瓊呼吁借鑒其他國家對本國語言文字保護或純潔性維護的舉措,制定相應的語言文字保護條例,同時要大力弘揚和傳播漢語的文字美、語意美和語境美。(據1月26日《新聞晨報》)
網絡語言凸顯社會心態
楊朝清
規范網絡流行語、加強對漢語的保護,有著良善的初衷。然而,這種對網絡流行語“另眼相看”的做法,只是在道德上看上去很美好,在實際生活中卻難以發揮作用。當社會規范的道德價值和使用價值處于斷裂狀態,當社會規范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就會淪為“說”的規范,成為“稻草人”。
伴隨著社會變遷,網絡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習慣,也對人們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進行了塑造。部分網絡流行語不僅豐富了社會語言的表達形式,也是社會現實和社會心態的一面鏡子。因此,我們不能戴著“有色眼鏡”對網絡流行語進行先入為主的社會排斥,而是要揚長避短,發揮其正功能,規避其負功能。
以“屌絲”為例,在向上社會流動越來越困難的當下,“高富帥”、“屌絲”等充滿濃厚社會分層色彩的網絡流行語,說到底是一種標簽化,透視出老百姓對階層固化的不滿與焦慮。 “屌絲”表面上是一種自我嘲諷、自我貶低和自我矮化的表達形式,在本質上卻是一種另類的利益訴求——希望社會流動的渠道更加多元開放,希望人生突破和階層跨越的機會越來越多。
在一個多元多變的時代里,社會治理需要融入“異質思維”——對新出現的新現象、新問題,不能一味進行忽略、約束甚至限制,而是要以一種開放、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通過制度化、規范化渠道將這些新變化及時地納入社會運行的正常軌道上來,實現從“非主流”到“主流”的轉變。只有將“差異化視角”融入網絡流行語治理之中,整個社會才會更有活力和生機。
面對網絡流行語,我們不能 “因噎廢食”,而是要學會打撈背后“沉沒的聲音”。只有改變堅硬的現實,尊重和回應公眾利益訴求,修復不良社會心態,一些聽上去不那么“順耳”的網絡流行語才會減少生存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