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評論:對古村落來說,保護是最奢侈的字眼

2015/2/9 10:09:13 點擊數: 【字體:

  又有古村落在張牙舞爪的推土機下呻吟!從保護文物的角度而言,這是令人痛心的一幕,為被夷為平地的古村落而嘆,也為無能為力的法律一嘆。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26條規定:“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而霹靂店村有多達15處不可移動文物,為何仍難善存?

  一說到古村落被毀,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文物受創。其實,古村落的意義不只存于文物范疇,它們更是文化乃至文明的縮影。如今,我國城市化進程突飛猛進,被譽為人類發展的奇跡,比如有學者稱: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城市化史詩,開創了人類城市化進程的奇跡,也為中國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誠然,短短幾十年我們城市化水平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所走的路。在自豪之余,也應該正視甜蜜的憂傷和沉重的代價,即鄉村的消失。

  有組數據稱,2000年時中國有360萬個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減少到270萬個,十年里有90萬個村子消失了,一天之內就有將近300個自然村落消失,而自然村中包含眾多古村落。鄉村消失有其必然性,但古村落的消失讓人覺得惋惜。與城市文明和鄉鎮文明相比,以古村落為代表所留存的鄉村文明,為中國乃至為人類提供了不可復原的文明種類、不可逆轉的文明態勢。如果它們消失了或衰微了,我們到哪里尋常鄉愁?如何找尋記憶中的心靈史?

  但凡有過鄉村生活的人,都應該知道鄉村生活其實并不詩意和浪漫,甚至帶有一定的酸澀與掙扎,任何過于詩意化鄉村的人,基本上是不事稼穡者。但是,鄉村文明畢竟曾是文明的主要組成部分,城市文明再發達也不應該淹沒鄉村文明,鄉村是我們的根脈,殘存著文化基因;是留下我們生命足跡的地方,不能被過度商業化所吞沒。

  拋開個體化的私人敘事,鄉村還曾是我們文明的集大成者,是中華文明最遙遠最綿長的根系。誠如馮驥才所說:非遺的載體——也就是中華民族根性文化的載體是一個個村落。它不僅有精美和獨特的建筑與大量珍貴的物質遺產,還有那一方水土獨自創造的口頭的和無形的文化遺存,如民間的文學、音樂、舞蹈、戲劇、美術、手藝等,還有種種獨特的民俗。它們最直接地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民間情感、民族氣質及其文化的多樣性。馮驥才甚至認為,傳統村落本身就是最大的文化遺產,價值不比長城小。可以斷言,如果村落被蕩平,鄉村文明就失去依靠,七零八落,甚至歸于死亡。

  對于古村落來說,保護是最奢侈的字眼。他們最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躲避,躲避出名,躲避喧囂,躲避被關注。原因在于,但凡有文明遺存、有開發價值的古村落,一旦進入公眾視野,就是它們悲劇的開始。“發現一個開發一個,開發一個破壞一個”,如果古村落一直藏在深閨,始終不為人知,其實是最好的命運。因此,古村落需要的不是保護,一旦需要保護,就意味著它們已被關注,已無法決定自己的命運。問題是,權力滲透無孔不入,商業開發長驅直入,那些曾沉寂而又悠然的古村落還能自得其樂嗎?

  馮驥才透露,他曾對山東地區古村落做了一個調查,調查以后的結果非常吃驚,現今一座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也沒有了。能想象齊魯大地上找不到古村落嗎?這是尖銳的發問,也是悲痛的自答。如果說完整的原真的古村落,基本不可見,那么不那么完整不那么原真的古村落還有多少?它們能抵抗住外來文明的侵略嗎?它們還能“茍延殘喘”多久?

  許多時候,人類等到失去時才知道珍惜,甚至失去了也不珍惜。對于古村落就是如此,有太多的人想開發古村落了,開發者眼里只有金錢,只有利益,并無對鄉村文明或農耕文明的敬畏。也許我們不應該過多地眷戀鄉村文明,但不能不尊重鄉村文明,更不能心安理得地破壞鄉村文明。

  提高古村落的自衛能力,除了法律為它們撐腰,還需要真正熱愛、熟悉并精通鄉村文明的人走進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做“古村落志”,盡可能地記錄古村落的過去與現在,記錄它們的氣質與呼吸。即便有朝一日它們不得不被現代文明所瓦解,也能留下彌足珍貴的東西。當然,最好讓它們有持久的生命力,最好讓它們保持本初狀態,最好珍存它們的地域特征。

  作家方方曾這樣描寫她心中的武漢:“閉著眼睛,我就能想象出它曾經有過的場景。它的歷史沿革,它的風云歲月;它的山川地理,它的仟街陌巷;它的高山流水,它的白云黃鶴;它的風土民情,它的方言俚語;它的柴米油鹽,它的杯盤碗盞;它的漢腔楚調,它的民間小曲。如此如此,想都不用去想,它們就會流淌在我的筆下。”每一個古村落都應該被人懷念,最好的懷念是保護它不被裹挾,否則如何懷念?懷念將是輕佻的。但我寧愿不懷念,如果生活其間就不需懷念,如果與它共呼吸也就不必懷念。“如果我們無法聚攏在先人的墓畔,那么我們只能四處飄零。”漸行漸遠的古村落,我為你哀傷,我為你嘆息,飄零的我們拿什么聆聽你的滄桑? 秦淮川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深圳商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