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文化中原】吟誦的中興之路

2015/3/3 15:58:17 點擊數: 【字體:

【文化中原】吟誦的中興之路

    吟誦指古代的讀書調,俗稱唱詩,誕生于春秋戰國時期,在唐宋時達到頂峰,一致持續到清末民初,是古人誦讀漢詩文的傳統方法,包括吟、唱、誦、念四種形式。吟誦與漢語、音樂相伴而生,集文學、語言和音樂為一體,以口傳心授的方式通過私塾傳承。古詩文吟誦,實則是一種近乎天籟的音樂。辛亥革命后,政府取消私塾、開辦公學,推行白話文和新文化運動,并從西方引進了朗誦和話劇,使吟誦失去了傳承渠道和載體,一步步從漢民族的文化生活中淡出,以至于現在全國只有少數專家、學者才會吟誦,而普通大眾則甚少知道吟誦為何物了。

    吟誦與大家熟悉的朗誦之異同

    古時的文人皆會吟誦。吟誦歷來是古詩文的創作方法、學習方法和欣賞方法。它與現代朗誦本質上不同,形式上也有明顯的區別。

    首先是表演方式不同。朗誦多為公開表演,是上個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文藝演出形式,可配樂朗誦,但音樂只起陪襯、烘托、背景的作用,與作品沒有直接的聯系。詩人獨處時一般不朗誦。而吟誦則不然。吟誦是漢民族固有的傳統讀書調,多在詩人獨處或雅集時進行,有吟哦、吟詠、吟嘯等多種形式,一般不用來公開表演。吟誦本身就是音樂,作品與音樂水乳交融,渾然一體,相得益彰。

    其次是音韻美的感受不同。古詩文是經由吟誦創作出來的,需通過吟誦方能欣賞。不吟誦,則難以盡作者之意和詩文之妙,感受到的是漢語的音韻美。而朗誦則不然。朗誦使用現代漢語的普通話進行表演,而普通話沒有入聲字和尖團音,不講平仄粘對,更不具音樂性,無法欣賞和感受漢語的音韻美。

    平長仄短與依字行腔

    吟誦古詩文必須具備一定的詩律知識,否則其吟誦將不得要領。吟誦調在旋律、節奏、音高等方面都以漢字的發聲為基礎,與平仄、粘對、入聲字和聲韻有著密切的關系。

    吟誦格律詩有若干基本規則和要求,最主要的是平長仄短。

    格律詩的節奏是有規律的。漢語區別于其他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就是語言節奏,兩個字一個節奏組。無論吟誦者采用什么方言和音調,只要熟知詩律,并能在吟誦時將詩律表達出來,那么吟誦的節奏應是相同的,即平聲字要拖長,仄聲字要縮短,簡稱平長仄短。而格律詩分為平起和仄起兩種。平起詩的吟誦要求將絕體詩中第一句的第二個字、第二、三句的第四個字和第四句的第二個字等節奏點上的字及三個韻腳字的聲音有意識地拖長,稱為二四四二規則。與此相反,仄起詩的吟誦則應遵循四二二四規則。

    吟誦時還有一個重要原則是依字行腔,即聲依永,這是漢語區別于世界上其他語言的顯著特點之一,通俗講就是吟誦時每個漢字都按其聲調發音,不能出現“倒字”現象。出現倒字就會產生笑話。比如“聽媽講……”,不能吟成“聽馬講……”,諸如此類。但在戲曲、曲藝和流行歌曲中,“倒字”現象卻經常存在。如歌曲《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媽)》,《祝(豬)你生日快樂》等,故意造成一種戲謔效果,也有強調“的”等虛詞的現象。這在吟誦古詩文時是要力求避免的。

    入聲字和尖團音

    現代漢語有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古代漢語也有四聲:平、上、去、入。現代漢語中少了入聲字,并將這些入聲字改變聲調,然后一一派分到陰平、陽平、上聲和去聲中去。被派分到上聲和去聲中的字,雖然聲調改變了,但依然是仄聲字,吟誦時還是短音,只要不吟成長音即可。需要注意的是被派分到陰平和陽平中的那些入聲字,準確地認記它們很不容易,尤其是北方方言和普通話。
根據中國的方言區域劃分,長江以南地區的方言中保留著入聲字和尖團音,河南方言中消失了絕大部分入聲字,但保留有最清晰、最完整的尖團音系統。

    古人用入聲字是為了強調吟誦時的頓挫之感,強化詩詞的意境,比如杜甫的詩,其特點是沉郁頓挫。所謂頓挫指的就是杜甫詩常用、善用入聲字來表達激動、悲憤的情緒。如果不小心把入聲字吟成了長音,則頓挫感立失,詩人用入聲字的用意就被破壞了。所以吟誦時不能把入聲字吟成長音。

    吟誦的作用

    吟誦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增強記憶力,能在最短的時間內高效率地記住大量的詩詞歌賦,有如神助。

    鄭板橋在《板橋自敘》中說:“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有力地佐證了吟誦對于記憶的巨大作用。

    吟誦另一個非常大的作用就是其對社會的貢獻。吟誦傳統盛行的年代,幾乎人人都會吟詩,到處都是朗朗的讀書聲和優美的吟誦之樂,顯示的是一個民族的素養。一個人人會吟詩的民族自然會贏得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景仰和尊重。

    民族之興在于教育,教育之興在于吟誦。提倡吟誦就是促進社會進步,恢復吟誦傳統就是呼喚真善美的回歸。

    吟誦在河南的中興之路

    林從龍,離休干部,一九二八年一月生于湖南寧鄉。一九九四年九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一九五八年轉業到河南鄭州市,歷任編輯、副主編、主編,現任河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中華詩詞文化研究所所長,世界漢詩學會名譽會長,河南詩詞學會終身榮譽會長,河南省吟誦學會名譽會長,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一九九三年經國務院批準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被世界漢詩協會授予“國際一級詩人”稱號。編著有《元好問和他的詩》、《林從龍詩文集》、《遺山詩詞注析》、《林從龍楹聯集》、《詩苑尋芳》、《林從龍詩詞選評》等三十余種,系列教學磁帶四十盤。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林從龍先生和國內四位詩詞名家發起成立中華詩詞學會,邀請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在首都北京舉辦了較大規模的《詩詞吟誦會》,并將其編輯成《當代詩詞名家吟誦集錦》錄像帶,開始了搶救吟誦、推廣吟誦的實質工作。

    前年底,筆者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林從龍老先生,為林老的學識和吟誦藝術的魅力而感動、而吸引,忘我地投入到推廣吟誦的工作中來,在一年多的時間里開展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實效。

    1、去年到今年,筆者連續在河南農業大學、鄭州大學、鄭州輕工業學院和鄭州市四十四中學為大、中、小學生們進行了四場《古詩文吟誦》專題講座,邀請林從龍老、河南省社科院博士生導師葛景春老和中國詩書畫研究會副會長曾令中先生親自為學生們進行吟誦示范,反響強烈;

    2、筆者編撰的《中華絕學——古詩文吟誦入門》小冊子,內附吟誦譜及錄音光盤,已被全國各地近千個吟友索取學習;

    3、去年下半年,筆者和林從龍老受河南大河網《名家訪談》欄目之邀,與吟誦愛好者和廣大網友關于中華古詩文吟誦相關話題進行了現場交流;

    4、舉辦了古琴培訓班,為吟誦人才具備琴棋書畫全面素養進行了有益探索;

    5、今年五一節前夕,筆者攜古琴愛好者李奎賢先生赴開封河南大學體育館,參加了“2012太極文化國際交流會”,將古詩文吟誦、古琴演奏和太極拳表演進行了有機結合,贏得了現場來自世界八個國家的太極拳愛好者及蒞臨大會各位領導和專家的認可和贊許,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嘗試。
【文化中原】吟誦的中興之路

    6、去年,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特邀林從龍老為理事,成立了吟誦事業部,為吟誦在河南省的普及推廣工作進行長遠規劃和實際指導。同時,在林從龍老不遺余力的大力支持下,筆者和其他單位和同志一起發起成立河南省吟誦學會,現正在有關廳局進行法人注冊,相信吟誦學會的成立必將為吟誦在河南乃至國內外的推廣建立起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徐曉生,字羽柯,1964年出生,河南新野人,研究生學歷,結構工程專業工學碩士。中華吟誦學會理事,中國詩詞書畫研究會理事,河南省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吟誦事業部副主任,河南省吟誦學會副會長。

    著有《中華絕學——古詩文吟誦入門》一書。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文化中原》雜志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