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街,上墳是大事,春秋二祭,與孝同行。上春墳和上秋墳有時間要求,現在流行的時間,可能與人們的休息時間有關——上墳是家中大事,家庭成員都要盡量參加,要避開上班、上學時間,因此就定在清明節前和中秋節前了。
老街舊俗,每年春分和秋分前,分別為上春墳和上秋墳的時間。還有種說法是上春墳的時間為每年的陰歷二月初九至二月十五。這個舊俗可能更早些。上墳雖說是舊俗,但因它有慎終追遠、明德歸厚、祭祖懷恩的意義,在老街深入人心,是儒家孝親文化的具體體現。
孝順不孝順,是衡量一個人德行的首要尺度。“木本水源恩澤厚,春露秋霜孝心存。”“慎終當盡三年孝,追遠常懷一片心。”……這些是多數人家在為已故親人做三周年(祭禮)時,大門上貼的對聯。這對聯要用紅紙寫。三年脫孝(服),剩下的就是每年的春秋二祭了。
上春墳要帶提盒,舊時稱食盒,木頭制成,做工精細,是莊重的深棕色。新中國成立后,提盒有搪瓷的,四格,最下面一格大些,圖案好看。近年興的提盒是不銹鋼的,也是四格。不管哪種提盒,里面盛的都是新鮮的熟菜。擺放祭品時,有個說法是隔香不收供。也就是說,香箔點燃后,只能放在祭奠供品的前面,而不能放在后面?曜右惨乓幘亍[放停當,祭奠開始,按輩分大小行跪拜禮,然后肅立,至香箔燃盡。
說是肅立,女眷和兒童是活潑的,在明媚的春光里挖野菜,間或嬉鬧,讓人領略到生命不息的生機和歡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