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齊、梁、陳,南朝170年的歷史,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歇。其中宋武帝劉裕創立的宋王朝歷經風風雨雨60年,帝王將相、孝義隱逸等風流人物不少。
但關于劉宋一代的史書,比較完整的,現在就只有南朝史學家、文學家沈約的《宋書》了。這部書由于多角度地展現了劉宋一朝的歷史和人文風俗,因此成為二十四史之一,也被列入50部南京傳世名著推薦書目中。 江南時報記者 黃勇
歷經三朝著作等身
存世僅《宋書》
在南京大學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胡阿祥眼中,中國的古都,無論是城市的具象,還是文學的意象,最為起伏滄桑的要屬南京。“文學的南京屬于唐朝和南唐,那是一種深刻;物質的南京屬于明朝,那是一種天人合一;建筑的南京屬于民國,那是一種中西合璧;而精神的南京則屬于六朝,那是一種灑脫。”
恰恰寫出《宋書》的,就是一位灑脫者—沈約。據記載,沈約的先輩是門閥士族,歷史上有所謂“江東之豪,莫強周、沈”的說法,家族社會地位顯赫。但到了他這代卻家道中落。沈約從小孤貧流離,篤志好學,擅長詩文。到了少年時代,沈約白天讀的書,夜間一定要溫習。母親擔心他的身體支持不了這樣刻苦的學習,悄悄減少他的燈油,早早撤去供他取暖的火。到了青年時期,沈約已經“博通群籍”,寫得一手好文章。
南朝四代,皇帝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歇,沈約也歷仕宋、齊、梁三朝,甚至做過南齊文惠太子蕭長懋太子家令(太子家總管),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文化圈子“竟陵八友”之一。然而在齊梁禪代之際,他又幫助梁武帝蕭衍謀劃并奪取南齊,建立了梁朝。
沈約一生著有《晉書》一百一十卷,《宋書》一百卷,《齊紀》二十卷,《高祖紀》十四卷,《邇言》十卷,《謚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聲譜》,堪稱著作等身。不過除了在南朝宋都城建康(今南京)寫成的《宋書》外,其他多已失傳。
湊巧的是,南齊、梁記載宋史的若干文獻,后來竟然也全部失傳。這也造就了沈約的《宋書》在二十四史中千古留名。
首次在史書中
提倡“孝行”“孝廉”
在沈約之前,其實已經有人開始撰寫南朝劉宋皇朝時期的歷史了。但編修國史的著作郎(官名)何承天,及后來的尚書左臣徐爰等人所寫的宋史,都不夠深入,人物列傳也只有部分。沈約則是從南齊永明五年(公元487年)開始撰寫宋史的。
胡阿祥認為,南京是六朝古都,而《宋書》是六朝正史中篇幅最巨、體裁最稱完備、內容最為繁富的一部。出身江東豪強之家的作者沈約,后來卻成為齊梁文壇領袖,強調聲韻格律,開啟了近體詩前奏。而《宋書》承舊續新,以不足一歲光陰完成紀傳七十卷,又補綴搜采,十有余年,撰述八志三十卷。“洋洋灑灑的百卷《宋書》,記錄劉宋王朝60年的帝王將相、孝義隱逸等等,仿佛指上螺紋,可一一數。”
從《宋書》里避諱梁武帝父親蕭順之和梁武帝蕭衍的諱來看,《宋書》的定稿,很可能是在梁武帝即位(公元502年)以后。也就是說,這部書至少用了15年來“磨一劍”。
沈約對于歷史進程的新趨勢有著敏銳的洞察,在一百卷的《宋書》中,收錄了當時的詔令奏議書札文章等各種文獻,保存的原始史料十分珍貴。同時,書中灌注了他對門閥士族與寒門庶族地位升降、佛教在南朝的傳播與儒家倫理之間的張力、南北民族矛盾與融合等現實問題的深沉思考。
《宋書》還開了幾大先河: 南朝宋以前的史書列傳所記人物,一般不附記后人的歷史,而《宋書》把當時門閥士族的家傳也引入正史。它還在類傳中首次增立《孝義傳》,提倡“孝行”、“孝廉”。書中還有不少珍貴的資料,如《宋書·律歷志》收了三國魏人楊偉的《景初歷》全文,以及何承天的元嘉歷、祖沖之的大明歷全文,反映了當時的自然科學水平!端螘·州郡志》則詳盡地記述了東晉以來北方人口南遷及僑置郡縣的具體情況,并在每個州郡名下都記載著戶口數,大致反映出當時南方人口分布的輪廓。
《宋書》里的典故多多
女子十五不嫁家人要坐牢
我國古代其實是一個 “早婚國家”,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是男15歲、女13歲以上。
古代人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穩定和諧。因此對于適齡男女婚嫁問題,制定了相關法令:南北朝時,如果女孩適齡仍未出嫁即為犯法,家里人都是要跟著坐牢的!端螘·周朗傳》中即記載,“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這種強迫女子出嫁的初衷,雖然可能首先是出于增加社會人口的考慮,但在客觀上確實解決了不少光棍娶不到老婆的問題。
劉宋前廉后腐,終至消亡
東晉被劉裕建立的宋朝取代后,劉宋初期,推行政治和經濟改革,史稱“元嘉之治”!端螘·武帝紀下》記載,元嘉年間的社會風氣比較好,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生活節儉。武帝劉裕“清簡寡欲,嚴整有法度,后庭無紈綺絲竹之音”!端螘·文帝紀》則記載,宋文帝劉義隆曾特下詔書倡導“宜存簡約,務令節儉”。
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卜憲群介紹,《宋書》相關章節記載,由于兩代皇帝都以身作則,因此朝廷敢于懲治腐敗官員,甚至連勢傾朝野的吏部尚書庾炳之,也因“頗通貨賄”而被免官。
然而后來,寒人(門第低微的人)執掌機要后,腐敗再次興起!端螘·戴法興傳》記載,權臣戴法興等人在掌握大權后,利用手中權力,肆意納賄,大行腐敗,“多納貨賄,天下輻輳,門外成市,家產并累千金”!端螘·阮佃夫傳》則記載,阮佃夫、王道隆、楊運長等寒人操持權柄,較戴法興等人的權勢更有過之,貪污腐敗更厲害,“大通貨賄,凡事非重賂不行”。
相傳阮佃夫的宅舍園池勝過當時諸王的府第,歌伎數十人,技藝容貌皆數一數二。他從私宅內往東開鑿溝渠,長十多里,供其私人泛輕舟,奏女樂。當他外出遇見知名人士,看對眼的,便邀請一起回宅舍。一會兒工夫,珍饌美肴無不齊全,甚至有數十種之多。而且,各種煮熟食物的火候、滋味都是恰到好處。前廉后腐,最終導致劉宋朝廷迅速地被“銹蝕”而終至消亡。
“風騷”一詞典故出于烏衣巷
提及“風騷”一詞,一般會認為這不是好詞。特別是用它來形容女性的時候,常常使人聯想到放蕩輕佻、賣弄姿色等。然而,“風騷”一詞最早就源于《宋書》,并與南京烏衣巷一位原來的“住戶”很有關系。
許多人對烏衣巷的記憶都來自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那首懷古七絕。“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如今這首詩刻在巷口左側一塊毛體狂草石碑上,許多人路過時偶爾會看看這塊碑,感覺夫子廟的小吃和秦淮河的游船遠比千年古巷更有吸引力。
而實質上“烏衣巷”這個名字蘊含的歷史,至今大約已經2000年了。相傳東吳孫權的軍隊著黑色軍服,駐扎在秦淮河北岸以拱衛京都的營地稱“烏衣營”,這就是烏衣巷的來歷。東晉時期,烏衣巷因輔佐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的宰相王導,以及謀劃淝水之戰大勝、中興晉室的宰相謝安及其世族子孫,綿延近300年居住于此而聲名遠播,并留下許許多多興衰浮沉、變幻無常的故事。
相傳謝安的重曾孫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派,其詩寫得很有才氣!端螘·謝靈運傳》記載:“自漢至魏,四百余年,辭人才子,文體三變……莫不祖同風騷。”意思是400多年來,文體雖不斷在變,但仍以《詩經》的《國風》和《楚辭》的《離騷》為典范。贊美詩作“媲美風騷”,指文采斐然,是非常高的稱譽。
“土豪”最早是指“一方名人”
2013年,一句“土豪,我們做朋友吧”開始流行,原本有點貶義的“土豪”二字聽起來似乎變得“高端、大氣、上檔次”起來。
“土豪”一詞最早的出處就在《宋書》內。學者段雙印介紹,在古代,土者,是土著的意思;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權勢的人!端螘·殷琰傳》記載:“叔寶者,杜坦之子,既土豪鄉望,內外諸軍事并專之。”在此似乎有“一方名人”的意思,不算貶義!端螘防镞有“土人強梁”的說法。“土豪”強調的是在地屬性,“豪民”則強調其社會屬性,總而言之,都是民間勢力的代表。他們既可能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官僚士大夫的身份,也可能因為天災人禍而淪落為破落戶。
后來“土豪”一詞逐漸變異,而今天流行的“土豪”一詞,又已然從政治符號變成時尚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