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中國古人是如何預測地震的?

2015/5/14 12:01:16 點擊數: 【字體:

中國古人是如何預測地震的?

候風地動儀復原模型

    4月25日,尼泊爾發生8.1級強震。這個以質樸和虔誠著稱的國家經受浩劫,導致8000余人喪生,14座重點古建筑損毀。地震,無疑是最為可怕的天災之一,面對尼泊爾滿目瘡痍的城市,不由遙想,經歷了一次次地震的浩劫仍屹立不倒的中華民族,在歷史上創造出關于預測地震怎樣的文明奇跡。

    中國關于地震原因的探究和觀測始終從屬于“天人合一”“陰陽五行”整體論思想。在古代,掌管“天文、地動、風云、氣色、律例、卜筮等事”的官員名為太史,歷代太史們留下的觀象卜筮的文獻材料中,存有眾多關于地震的記載。例如,關于地震起源最早的記載來自周幽王時的太史伯陽甫。他認為,地震是由于“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得升”導致的。而早期預測地震的方法主要是觀星測震,例如《晏子春秋》中曾記載,齊國3位大臣看到“維星絕、樞星散”“鉤星(水星)在四心間”,便預測會發生地震。據了解,僅唐太史瞿曇悉達編撰的《開元占經》中,就收錄歷代天文著作中的觀星測震經驗90余條,可見中國古代地震觀測已達到較為先進的水平。與此同時,古人認為君臣不和、諸侯專制、人君荒酒、黎民背叛等政治問題是地震的根源。

    元代后期,觀測地面上宏觀異常現象的“觀地測震”開始盛行。明天啟六年(1626年),北京等地接連發生強震,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龍華民印發地震普及讀物《地震解》,列舉了如水象異常、光象異常、氣象異常等6種征兆,這些征兆貼近百姓生活,不再像日月星辰等高遠飄渺、神秘莫測,因此頗受大眾歡迎。與此同時,古代百姓憑借生活經驗,也逐漸摸索出一套頗為實用的地震預測方法。例如清代《銀川小志》里記載:“如井水忽渾濁,炮聲散長,群犬狂吠,即防此患。至若秋多雨水,冬時未有不震者。”足見古人的智慧。

    當然,最為神秘莫測的地震報告工具,莫過于東漢張衡設計制造的候風地動儀。《后漢書·張衡傳》詳細記載了的這一發明:它是用精銅制作而成,圓徑八尺,外形像一個酒樽,樽的外面設置8個龍首,口含小銅丸,每個龍頭下面都有一只蟾蜍張口向上。如果某方位有地震,便可觸及內部精密的機關,使相應的龍口張開,小銅珠即落入蟾蜍口中。據記載,公元138年3月1日(漢永和三年二月三日)地動儀朝向西北方向的鋼球突然落了下來,掉進儀器下面的蟾蜍口里。可是,洛陽居民誰也沒有感覺到地震。幾天后,隴西驛者日夜奔馳來報告隴西地震,二郡山崩(震級約為6.5級)。隴西正好在洛陽的西北方向。然而古籍中只記載了外形,關于內部結構則沒有只言片語,這讓后世那些想復制地動儀、重現先人科技榮光的學者們大傷腦筋。目前教科書中見到的,是1951年王振鐸根據古籍記載所設計制造的,無法發揮測震的功效。

    2004年,國家成立“張衡地動儀科學復原”課題組,包括中科院、國家博物館、河南博物院、北京機械工業自動化所、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等單位的專家合作,參考大量古籍、文獻和考古學成果,運用懸垂擺原理,終于“復原”了既滿足測震功效,又與古籍記載的外形相符合的地動儀。然而由于現代工業產生的巨大噪音和地面震動的影響,地動儀已經不能發揮功效。也有不少專家質疑,傳說中的“候風地動儀”是否真的能夠準確報告地震,還是只作為祭祀的禮器而存在?如此巧奪天工的神器是真實存在,還是后人厚古薄今的敘述?我們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了。(孟欣 整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