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三國演義之“關公”

2015/6/24 18:17:50 點擊數: 【字體:

    “姓氏+公”,表敬稱謂,古人常用。大都用于第三人稱;有時用于第二人稱,接近于“您”。夠格稱為“×公”者,為數不多,并非固定指稱某個人。然而,有個獨特的實例,就是在中國,只要提到“關公”,大家一般都會知道,是指關云長,即關羽。《三國演義》里,“關公”共出現521次。曹操,那個時代最為叱咤風云的人物,被稱為“曹公”卻只有30次。至于其他人物,比如劉備,被稱為“劉公”,只有3次;董卓,被稱為“董公”,只有2次;丁管、陶謙、袁紹、袁術等,被稱為“丁公”“陶公”“袁公”等,都只各有1次。要知道,正史《三國志》中,即使在《蜀書》里,可以多次見到曹操被稱為“曹公”,卻未見到關羽被稱為“關公”。

    《三國演義》里,“關公”不僅使用頻率特高,而且是第一個出現的“×公”。例如:“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這兩例,見于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當時關羽很年輕,未有冒尖表現,卻已獲得了“公”的尊稱。再看這個例子:“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于山后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并穢物準備。”(第二回)這里,關羽稱“關公”,劉備和張飛沒能得到這個榮譽。桃園結義的時候,“劉、關、張”各多少歲?據《三國演義》的交代,劉備是28歲。那么,二弟關羽可能是25歲上下。但是,上網查看史家的論述,可以見到這么個說法:“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時的年齡分別是關羽25歲,劉備24歲,張飛20歲,大哥應是關羽而非劉備,三國演義之說乃是對史書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不足為信。”是否如此,尚需做更深入的研究。然而,無論如何,關羽這個站立劉備身后的青年馬弓手,被破格稱“公”,是獨一無二的。演義的作者穿越了時空,把社會大眾的共識性認可注入這個人物,使之一開始便“圣”化了。

    關羽成為“武圣”,應是講故事講出來的。而流傳面極大的《三國演義》,應是把“關公”托上神壇的巨手。筆者認為,這部文學作品對關羽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的特點。這就是:雄表;神勇;重義。“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所描寫的關公之雄表。至于神勇,演義中有聲有色的描寫甚多。溫酒斬華雄,閃電般砍殺顏良、文丑、蔡陽,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刮骨療毒,談笑自若,單刀赴會,無所畏懼,其英雄氣派同樣成了大眾之美談。這里,著重聊聊重義。

    《三國演義》對關羽品格的描寫,主要是圍繞著“義”字來展開的。比如,第二十五回屯土山上張遼勸降關羽,關公怒曰:“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張遼大笑曰:“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這句話里用了“忠義”。這句話可以說成“吾仗義而死”,不能說成“吾仗忠而死”,可見表意重點在“義”。后來,在張遼勸說下,關羽提出三點要求:“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張遼回報曹操,并說關羽表示,一定在作出貢獻之后才離開。操曰:“云長義士,必不失信。”這句話里,跟“信”相對應,凸顯了“義”,“義”與“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有“義”,因而必有“信”。再后來,關羽用一系列的行為表明了他的“忠義”和“信義”。比方說,曹操見關公所穿綠錦戰袍已舊,即度其身品,取異錦做戰袍一領相贈,關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舊袍罩之。再比方說,曹操送關羽赤兔馬,關羽異乎尋常地高興:“吾知此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長下落,可一日而見面矣。”后來,身在曹營心在漢的關羽,終于知道劉備去向,于是出現了千里走單騎的一串故事。關羽寫書一封,辭謝曹操。書中寫道:“羽少事皇叔,誓同生死。”“回思昔日之盟,豈容違背?”于是將侯印懸于堂上,將所受金銀全部封置庫中,然后請二夫人上車,跨上赤兔馬,手提青龍刀,護送車仗,徑出北門。所歷關隘五處,斬將六員。路上安歇館驛,曹操欲亂其君臣之禮,讓人安排關羽同二嫂共處一室,關羽秉燭立于戶外,自夜達旦。關羽同劉備會面之后,馳騁沙場,進而獨當一面,干了許多轟轟烈烈的事業,不必一一贅說。據《三國演義》的描述,關羽被殺時58歲。其中寫道:“關公夜走臨沮,為吳將所獲,義不屈節,父子歸神。”在其生命終結的時候,還是用了一個“義”字。

    關羽聚“雄表、神勇、重義”于一身,而跟關羽形成鮮明對比的,應是呂布。光看“雄表、神勇”,關羽不一定能排名第一。呂布是公認的美男子,器宇軒昂,身材高大,民間傳說身高一丈。至于勇猛,關羽似乎打不贏呂布。若是單挑,關羽恐怕只能全身而退。然而關羽重義,呂布卻是“見利忘義”之小人。正如曹操對劉備所說:“布乃無義之輩!”(第十六回)因此,呂布為人所不齒。赤兔馬,先屬呂布,后歸關羽。呂布被殺,赤兔馬沒有反應;關羽被殺,赤兔馬絕食而死。《三國演義》用擬人筆法渲染赤兔馬,加強了關羽一生義無反顧的魅力。

    那么,關羽有沒有缺點?自然有。他只是個人造的“神”,實際上還是個人。凡人,都有缺點。《三國志》作者陳壽評曰:“羽剛而自矜。”他過于高傲,有虛榮心。《三國演義》中可以看到幾處具體描述。比如,馬超降劉,遠在荊州的關羽聽說馬超武藝高強,便要入川跟馬超比試比試。諸葛亮給他寫了一封信,說他好話,他才高興,并且讓部下傳看諸葛之信。又如,劉備評五虎將,將黃忠列入,關羽甚為惱火,說大丈夫不與老卒為伍,未免心胸狹小。然而,這類缺點,跟“義”無關,反而能表明他直來直去的性子。好些時候,他是有自知之明的。比如,張遼武藝如何?他對張飛說:“此人武藝不在你我之下。”有的時候,他還能自我檢討。比如,當過馬超部將、后來歸降曹操的龐德,讓士兵舁櫬挑戰,放言擊敗關羽,摧毀其聲望,關羽大怒:“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無不畏服。龐德豎子,何敢來藐視吾耶!”等到二人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負之后,關羽回寨,對關平說:“龐德刀法慣熟,真吾敵手。”可見,《三國演義》在大力神化關羽的同時,也不掩飾關羽作為人的通常性——喜怒哀樂的一面。

    清初著名文學批評家毛宗崗,把關羽稱為《三國演義》中“三絕”之“義絕”。另外“二絕”為:智絕,諸葛亮;奸絕,曹操。義字當頭,說一是一,這是關羽的最大優點。哪怕是對曹操,也是如此。赤壁之戰,曹操兵敗,華容道上,原本可以捕殺曹操,但立下了軍令狀的關羽,還是調轉馬頭,把曹操放走了。為什么?當年,千里走單騎之前,在給曹操的辭謝書中,他曾寫道:“新恩雖厚,舊義難忘。”“其有余恩未報,愿以俟之異日。”他看重一言九鼎的分量,他放走曹操是實踐諾言。在一般群眾心底里,這也是可貴的“義”。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不管什么年代,人們都需要榜樣。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君子與小人之主要分別,在于秉性重義,不屑于醉心謀取私利。換句話說,是發自內心地守范于超物質的道德價值,而不是時時處處只想到有利可圖。古人經常強調這一點。“萬事莫貴于義”(《墨子·貴義》);“以義取人,以道自任”(韓愈《送石處士序》);“臨義而思利,則義必不果”(蘇軾《利者義之和論》)。諸如此類的名言,不勝枚舉。用這些理念來審視關羽,應該說,在講述古代優秀傳統的時候,他是可以成為榜樣的歷史人物的。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語言與語言教育研究中心)作者:邢福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