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詩說節氣——夏 至——盛夏至,一陰生

2015/7/1 10:29:10 點擊數: 【字體:

    詩說節氣——夏 至

 

詩說節氣——夏 至——盛夏至,一陰生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今年夏至日為6月22日。《恪遵憲度抄本》有云:“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極也。”是說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以后,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故民間有“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的說法。而此時南半球正值隆冬。

    《禮記》中也說:“夏至到,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木槿榮。”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鹿角便開始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鼓翼而鳴;半夏、木槿這兩種植物也逐漸繁盛開花,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現。

    夏至以后,即將開始一年里最熱的天氣——入伏。夏至節氣也是詩人們喜于詠吟的對象,留下了不少佳作。

    唐代權德輿有《夏至日作》詩,寫道:“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詩說大自然不停地運行,四季交錯,雖然夏陽如火,但卻意味著陽盛之中也有陰生。

    宋朝張耒在《夏至》詩中也隱喻了這樣一種哲理,就像酷暑炎夏終將過去,這是自然的規律。詩說:“長養功已極,大運忽云遷。人間漫未知,微陰生九原。殺生忽更柄,寒暑將成年。崔巍干云樹,安得保芳鮮。幾微物所忽,漸進理必然。韙哉觀化子,默坐付忘言。”

    韋應物在《夏至避暑北池》詩中云:“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詩寫夏至到了人們生活的變化。黑夜變長,官府少事,農夫最忙。詩人閉門避暑,欣賞竹荷風光,如有煩悶,可舉杯消憂。

    賈弇的《孟夏》詩中道:“江南孟夏天,慈竹筍如編。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詩說一進入夏天,慈竹長得密集而有序,遠望云氣如樓閣,幻同似境,耳邊還有青蛙奏樂,夏天真是迷人啊。

    夏至正處在梅雨天中,農民們希望這時能夠下足雨,以保障秋季的豐收。宋代詩人蘇轍《五月十九日夏至喜雨》(農歷)表達了這一愿望:“一旱經春夏已來,好雨連宵曉未收。氣爽暫令多病喜,來遲未解老農憂。力耕僅是公家取,遺秉休違寡婦求。時向林間數新竹,籜龍騰上欲迎秋。”

    夏至午后至傍晚常會形成雷陣雨,驟來疾去,變幻莫測。由于降雨范圍小,人們稱為“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中巧妙地借喻這種氣候特點,寫出“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一句,不光是寫景,和下句連起來看,實是借其雙關語來寫男女之情。現代人常用后兩句詩,形容一對戀人微妙的情感關系。不過原詩的“道是無晴卻有晴”也改成了“道是無情卻有情”了。( 作者:徐廷華《光明日報》)

    夏至——盛夏至,一陰生

 

詩說節氣——夏 至——盛夏至,一陰生

    再過幾天(6月22日)就是夏至了。

    古人對夏至的看重,不亞于今人對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的重視。這一天,古人要舉行盛大的節日慶典,通過祭神等活動祈求年豐消災。在古人看來,夏至已不僅僅是一個節氣那么簡單,而是天道循環的一個重要轉折點。的確,夏至這一天是一年中太陽所能達到北半球的最高緯度,幾乎直射北回歸線。過了這一天,太陽直射的位置將逐漸向南移動,直至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完成一輪循回。
夏至,標志著氣候已進入盛夏,天氣將逐漸轉入炎熱。夏至之于古人,既是一個指導農耕的節氣,又是一個充滿隱喻的盛大節日,古人對夏至的重視,體現了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淳樸思想。如果將自然時序的演化過程比喻為人的一生,而夏至日,猶如人生進入高潮、生命進入壯年、事業達到鼎盛,從此以后,一切都將不可避免地逐步下滑。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可逆轉的普遍規律。

    【物候】

    夏至是陰陽的轉折點。因而,夏至之后,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喜陽的生物開始衰退。古人劃分的夏至三候中,一候為鹿角解。麋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二候蟬始鳴,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民俗】

    吃補食:夏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稱為“夏至節”。在這一天,民間有吃面條、食粽子、吃餛飩等眾多習俗,并有“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諺。有一種觀點認為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

    做夏至:夏至時值麥收,自古以來就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俗稱“做夏至”。因此,夏至作為節日,納入了古代祭神禮典。《周禮·春官》載:“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荒年、饑餓和死亡。

    戴棗花:夏至時節,有些地方還有女子頭上戴棗花的習俗,據說可治腿腳不適。每當夏至時節,棗花盛開,小星星似的米黃色棗花幽幽飄香。婦女們便一起去采集棗花,然后戴在頭上。年長的婦女在戴棗花時,嘴里還會念念有詞:“腳麻腳麻,頭上戴朵棗花。”

    【禁忌】

    夏至最忌有雷雨。俗諺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熱。”過去農家還把夏至到小暑之間的15天分成頭時、二時和末時三段,成為“三時”。頭時3天,二時5天,末時7天。民俗忌中時雨和末時雷,認為會帶來水災。

    我國很多地方夏至日慎起居、戒剃頭。

    【賞鑒】

    夏至避暑北池


    韋應物(唐)

    晝晷已云極,宵漏自此長。

    未及施政教,所憂變炎涼。

    公門日多暇,是月農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熱安可當。

    亭午息群物,獨游愛方塘。

    門閉陰寂寂,城高樹蒼蒼。

    綠筠尚含粉,圓荷始散芳。

    于焉灑煩抱,可以對華觴。

    夏至日作

    權德輿(唐)

    璿樞無停運,四序相錯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陰生。

    【養生】

    忌夜食生冷:夏季夜短,年事稍長之人或體質稍弱者,腹中常冷不易消化,生菜、瓜類等本為夏季忌食之品,夜間尤其要注意。夜間也要注意不要吃肉、面、生冷、黏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

    忌空腹飲茶: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如果加上是喜歡食咸之人,咸味引茶入腎,易于罹患手足疼痛之痹癥,以及下元虛冷的腹瀉等病癥。因此,夏季飲茶,應在餐后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饑餓感則立刻停飲。

    忌夜臥貪涼:中醫認為“頭乃諸陽之會”,頭部是人體陽氣的匯聚之處,夜臥吹冷,極易導致陽氣折損。因此尤其要注意,不可晚上睡覺整夜開空調冷氣,這種習慣易導致傷風、面癱、關節疼痛、腹痛腹瀉,對身體的損傷非常嚴重。(中國文化報 王學思 整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