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生 丁怡 記者 李念)“七品芝麻官”歷來是經典詼諧的戲劇形象,事實上“一個知縣要在地方史上留下芳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昨天下午,“東方講壇·文匯講堂”歷史季第七期,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終身教授王家范主講《從知縣形象看明清基層政治生態》,他引用明清各類具有官員須知功能的《官箴書》、官員日記、地方府志等史料,將知縣形象生動地還原于歷史情境下,“一個知縣關系到萬民生活好壞”,在場聽眾掌聲與笑聲并接。
90分鐘的主題演講中,王家范從“知縣的出身”、“官位價值”、“評價體系”三方面切入,以呂坤與黃六鴻兩位明清地方知縣的自述,生動地展示了知縣的真實歷史處境。一方面,封建王朝規定知縣出身嚴格,須有進士資格,且有翰林院三年培訓經歷;另一方面,下派至地方后,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工作量大而繁瑣,涉及家族利益與地方勢力。
在中央與地方的雙重壓力下,對于明清知縣的評價體系,王家范概括為官方考核、精英輿論、平民口碑。第一種判別方式將知縣定位為稱職、勤職、供職與不稱職四種。對于不稱職者,會有依法治罪、革職,或降級、勸退等處罰。王家范指出,精英對地方吏治好壞評價常常從嚴,因為直接關系到精英及其家族親鄰的利害。
雖為“要官”,卻在大小環境的夾擊下任職困難重重,可謂“苦官”。但王家范以明代胡震亨在主編江南方志《海鹽縣圖經》時的一句話作為官員改革和自省自律的激勵:“無子絕后,何懼于邑豪;撓我知縣命令者,即以老命搏之。”
整場講座作為歷史季閉幕式的壓軸之作,也同樣開啟了即將在八月舉辦的文匯講堂《細講中國歷史叢書》“接力讀漂流讀”活動,引導聽眾從閱讀歷史到觀察當下。正如華東師大歷史系教授劉昶在最后點評中所指出的,盡管明清知縣這個主體形象在學術界研究還比較少,但其中的如避免本籍官員的利弊之類問題,從制度研究已頗多,“而研究歷史正是為了更好地避免歷史上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