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立秋—涼風至,寒蟬鳴

2015/8/7 10:25:13 點擊數: 【字體:

立秋—涼風至,寒蟬鳴
黃 卓 繪

    明日立秋。

    有人喜歡秋天的云淡風輕,有人感懷秋天如日薄西山。立秋是一個節點,猶如花開突然遭遇狂風,花瓣跌落泥土,生之壯烈不過如此。到了立秋,梧桐樹必定會開始落葉,因此才有“一葉知秋”這個經典成語。“立罷秋,涼颼颼。”節氣的靈驗在立秋這天表現得特別明顯。如果用心,你會發現立秋當天,不論白天多么酷熱,夜晚的風必定帶著一絲涼意。從此以后,天氣一天比一天涼爽,進入自然時序的另一個境界。不過,此時我國絕大部分地區仍處于炎熱中,還沒有出伏,這種“秋夾伏”的現象被人們戲稱為“秋老虎”,民間有“秋后一伏熱死人”的說法。

    時序進入秋天,季節將不可逆轉地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最終進入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時節。因而秋天是一個過渡,讓氣候從熱浪撲面的夏天到寒風刺骨的冬天不至于太唐突。其實,對于周而復始的自然時序來說,春天何嘗不是從蕭索到繁茂的過渡?夏天何嘗不是從播種到收獲的過渡?冬天何嘗不是從成熟到孕育的過渡?

    【物候】

    古代立秋分為三候:“初候涼風至”,立秋后,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二候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刮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凄切。

    【民俗】

    啃秋: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城里人在立秋當日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白生生的山芋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秋社: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云:“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煮社粥”的說法。

    【禁忌】

    立秋也是農家的大節氣,民間十分重視。舊時云南等地禁忌立秋日在田間行走,認為對秋收不利。河南、江蘇、湖北一帶,立秋日還忌雷、雨、風。農諺曰:“雷打秋,冬半收”“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透底”。

    【賞鑒】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納蘭性德(清)

    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炎涼。等閑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疑將。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荷裳。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夢回分付啼螀。

    【養生】

    薄衣御寒:我國很早以前就有人倡導“薄衣御寒”的養生法。實踐證明,這種主張“秋凍”的方法,既順應了自然氣候(包括居室氣候)的需要,又在不知不覺中起到了預防疾病、自我保健的作用。具體做法是,不要氣溫稍有下降就立馬添衣加褲,而應該盡可能晚一點增衣,能穿短袖襯衫,就盡量不要穿長袖;能穿單衣,就盡量不加外套。不過,凡事都應有個限度,到了深秋時節氣溫很低,仍然穿得單薄就沒道理了。

    滋養潤燥: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因此,可根據秋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并為越冬做準備。秋季氣候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易出現口干唇焦等“秋燥癥”,所以根據“燥則潤之”的原則,應以養陰清熱、潤燥止渴、清心安神的食品為主,可選用芝麻、蜂蜜、銀耳、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秋季空氣濕度小,皮膚容易干燥,因此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

    適時進補:秋季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以在冬季到來時,減少病毒感染和防止舊病復發。秋季進補應選用“防燥不膩”的平補之品,具有這類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蓮子、桂圓、黑芝麻、紅棗等。患有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補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等。

    (本報記者 王學思 整理)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