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年輕時讀史,思維是直線的,只留心大名鼎鼎的韓信,沒在意幕后人物蒯通。后來,書看得多了,發覺蒯通這個人還是有些名堂的,僅由他的話演變而來的成語就有一籮筐,如固若金湯、鼎足而立、功高震主、為民請命、群雄逐鹿、云合霧集、乘利席勝、捷足先得、束蘊乞火等等。若把這些典故串接起來,足以概括他的一生。
蒯通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可惜因韓信猶豫不決而未能實現,于是有人說,蒯通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廢柴”而已。那么,蒯通真是個“廢柴”嗎?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反秦起義硝煙四起,英雄豪杰各據一方。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若要施展自己的抱負,成就一番事業,要么以武進身,靠征戰沙場建立功勛,要么以文出頭,做謀臣策士博取功名。蒯通乃一介書生,又生逢亂世,就只能靠文筆和口舌闖蕩天下了。
蒯通本是燕趙范陽人氏,因見慕于齊地多賢俊,且有稷下學宮這樣的學術殿堂,遂客居于齊。蒯通的第一次亮相頗為精彩。秦二世元年八月,陳勝部將武臣領命北上攻伐趙地。身為燕趙子民的蒯通,為避免家鄉父老生靈涂炭,就立即走進縣衙,破解時局,痛陳利害,勸說縣令徐公歸順武臣。接下來,他又趕往武臣大營,說服武臣接受范陽縣令之降。這樣一來,“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蒯通這一番奔走斡旋,既保全了反秦義軍的有生力量,又避免了一場戰爭浩劫,足稱善舉。
五年后,蒯通以謀士的身份出現在韓信帳下。這年十月,韓信奉命攻齊,大軍還未到達平原渡口,就有消息報告說,漢王派出的酈食其已說服齊王田廣歸漢。正待收兵之際,蒯通卻以沒有接到漢王止伐詔令為由,鼓動韓信繼續攻齊。于是,韓信便乘齊疏于防范之機,一直打到臨淄。齊王田廣認為酈食其出賣了自己,把他給烹了。后來,齊王好不容易求得楚軍援手抗漢,不料楚將龍且卻因輕敵戀戰而中計,全軍覆沒,齊王被殺。司馬遷贊曰:“甚矣,蒯通之謀!”班固評曰:“蒯通一說而喪三俊。”由此,蒯通的能量可見一斑,“廢柴”之說也就毫無來由了。
齊地向來是雄霸爭鋒的后方要塞。韓信占據齊地后,項羽腹背受敵,深以為憂,就派策士武涉前往策反,讓韓信棄漢歸楚。韓信覺得漢王于己不薄,予以謝絕了。蒯通與武涉所見略同,都認為韓信的份量舉足輕重,挺漢則劉邦做大,歸楚則項羽轉勝。蒯通放眼天下大勢,縱論存廢格局,建議韓信既不要歸附項羽滅掉劉邦,也不要聽命劉邦滅掉項羽,而是擁齊自立,鼎足而居,三分天下。這樣一來,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并引用歷史教訓進一步勸告韓信,楚漢勝負未定,正是度勢良機。話都說到這個份上,韓信仍是心存猶疑,總感到不忍背棄漢王,終究還是謝絕了。
蒯通見反復勸說韓信無效,自感大勢不妙,于是便裝瘋賣傻,避禍鄉野。韓信后來的結局,果然被蒯通料中。臨死前嘆息說,我悔不用蒯通之計,以至落到今天這個下場。劉邦聽說后,遂在全國通緝蒯通。緝拿歸案后,劉邦打算把蒯通給烹了。刑前斥問他說,你為何教唆韓信反叛?蒯通畢竟是辯士出身,慷慨激昂地說出一番道理后,劉邦覺得蒯通很有膽識,加之天下初定,尤須懷柔寬仁、尊才尚賢,就把他給放了。蒯通若真是個“廢柴”,焉能逃過這一劫,并在后來被齊相曹參拜為座上賓?
歷史不能假設,但卻可以推論。倘若當初韓信采納了蒯通的建議,韓齊與項楚、劉漢必能三分天下;倘若韓信擁齊自立后拜蒯通為相,最終統一全國的很難說就是劉邦。因此,我們對歷史人物的論說,對人才的評價,既不能脫離功利,也不能唯功利馬首是瞻。不以成敗論英雄的史論,適用于戰將,同樣也適應于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