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畫像。 資料圖
這個名士和桓溫齊名,不論是他自己,還是司馬昱等朝中大臣,都認為他和桓溫平分秋色,交手幾百回合不在話下。沒想到他就像武俠小說里“南慕容”,在“北喬峰”面前不堪一擊。
桓溫只是抬手虛晃了一拳,他就嚇得腿發軟,在別人的攙扶下才勉強站住。他就是殷浩。
謝尚對殷浩非常崇拜
殷浩是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人,從小名氣就大得很,是清談中的一流高手。
有人問殷浩:將要做官卻夢到了棺材,將要發財卻夢到了大糞,這是為什么呢?
殷浩說:官本來是臭腐死尸,所以做官會夢見棺材;錢本來是穢物,所以將要發財會夢見糞土。
旁邊的人嘆服不已:真是精辟啊。這是他當時流傳最廣的名言。
謝尚年輕的時候,聽說了他的名氣,特意去拜訪他。殷浩聽了他的問題后,不做過多的闡發,只是提綱挈領地做了些概括,舉止優雅從容、辭藻豐富華美。謝尚聽呆了,不知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對手下人說:去拿把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清談涉及很多話題,“才性”是重要的內容。“才”指才能,“性”指本性,就是內在品質,就是指一個人的才能和品質究竟是什么關系。三國時鐘會寫了一本書叫《四本論》,談了兩者的四種關系,分別是“才性同”、“才性異”“才性合”、“才性離”。
殷浩只要談到《四本論》,被形容是“流著沸水的護城河、鐵造的城墻。”(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就是天下第一高手,無人可比。
一次,高僧支道林和他辯論,司馬昱提醒支道林:才性關系問題是殷浩的堅固堡壘,您可要謹慎啊!
支道林一開始很注意,遠遠避開,但說了一會,不知不覺就進入了殷浩的“圈套”,頓時處于下風。司馬昱拍著支道林肩膀笑著說:這是他的強項,你怎么可以和他爭勝呢?
殷浩曾說過一句:“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康伯是他的外甥,聰明靈敏,又有學問,殷浩很喜歡他。
這一句話的意思歷來有分歧,一種解釋是康伯雖然聰明,但連我牙齒后面殘留的一點智慧都還沒有學到。另一種解釋是康伯很聰明,但沒有得到我額外的宣傳、推薦。
這就是成語“拾人牙慧”的由來。比喻撿了別人咀嚼后的殘渣,當做珍寶,還要冒充是自己的,向別人顯示。
庾亮、庾翼曾請他出來做官,殷浩都推說身體不好。他隱居在山林近10年,當時的人把他比作管仲、諸葛亮。王濛、謝尚兩個人一起去看望殷浩,見他一心做隱士,返回的路上,嘆息說:殷浩不問世事,如何面對江東百姓啊!
也有人看不起殷浩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殷浩。
殷浩曾經到劉惔那里談了很久,有點理虧,條理混亂,只好用華麗的詞藻來掩飾,劉惔不再說話。殷浩走了以后,劉惔說:這個鄉巴佬,硬要學別人發議論又學不像。
庾翼雖然也請他出來做官,但內心清楚,這種人中看中不用,做漂亮的裝飾是可以的,真正要派上用場就不要指望了。他經常對人說:殷浩這樣的人,應該把他們像東西那樣捆起來,放在高高的閣樓上不要去管它,等天下太平了,再請他們出來做事(“此輩宜束之高閣,俟天下太平,然后議其任耳。”)。
這就是成語“束之高閣”的由來。
王羲之自始至終認為殷浩不是桓溫的對手,私下勸說殷浩:不要和桓溫對著干了,不要喊北伐了,好好守住南方吧。
殷浩不聽。
宣布北伐但沒有動靜
禇裒兵敗后的第二年,也就是350年,朝廷任命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成了北伐的“總司令”。
他的運氣比禇裒還要好,北方冉閔稱帝,與石趙開戰,打得血肉橫飛。許多地方將領搞不清站到哪一邊,惹不起、躲得起,都宣布投降東晉。因此黃河以南的大片地區,名義都屬東晉的了,前程似錦。
殷浩宣布:進軍中原。
但雷聲大,雨點小。大軍沒有前進一步。東晉朝廷也暈了,問他在干什么。
殷浩回:欲速則不達,打仗關鍵是糧草,我正派人開墾荒地,屯田以備軍糧。
這個策略本身也沒有錯。但轉眼一年多過去了,這里的大軍靜悄悄。
北方越來越亂,荊州的桓溫急得直跺腳,看著機會白白地流逝,不停地向朝廷打報告,無人理他。
351年12月底,桓溫再也無法壓制心中憤怒,再次上表北伐,沒有等到朝廷回復,就帶著荊州四五萬大軍順流東下,屯駐在武昌。
東晉舉國震驚,桓溫究竟是北伐,還是來攻取建康的?
他被桓溫嚇得要辭職
殷浩知道矛頭對準了他,嚇得手足無措,準備上表辭職,回家養老。
王彬的兒子,也就是王羲之的堂兄王彪之,任吏部尚書,對司馬昱說:如果殷浩辭職,總要有人出來承擔責任,那肯定就是你了。
司馬昱一聽有道理,趕緊通知殷浩不許辭職。
王彪之又勸殷浩說:你就是回家當普通老百姓,桓溫就會放過你嗎?你要冷靜,先寫信向他解釋正在準備北伐,他肯定會退兵;如果不退,就讓皇帝下詔討伐他,你千萬不要自亂了陣腳。
殷浩說:你的話讓我豁然開朗。
司馬昱的智囊之一高崧也主張不能示弱,在司馬昱面前坐下來,當即寫信給桓溫,說:平定天下,是國家的長遠目標,目前能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除了您還有誰呢?但這樣重大的事,自然不能急,要從長計議。您現在不同尋常的舉動,朝廷上下都議論紛紛。當然,主要是我昏庸懦弱,沒有使天下安定。但我和您想法是一致的,都為了保衛皇上,使國泰民安。我們目前第一任務,就是內部團結,再一致對外,帝業才能興隆昌盛啊,這是我們對你的期待。
這封信把桓溫捧上了天,又自我檢討,有理有節。桓溫也是試試殷浩的實力,并不是真要決斗。見面子有了,也上書一封,誠惶誠恐地表示謝罪,退兵返回荊州。
雙方和好如初,但殷浩卻丟人丟到家了,所有人都看出來了,他怎么看都像個草包。
到了352年,新年一過,殷浩再也受不了刺激,正式上書北伐,目標是收復許昌、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