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轎子的歷史:大禹治水時就有 漢朝時曾受冷落

2015/10/30 11:38:58 點擊數: 【字體:

  最近,關于“轎子”的新聞有一些,《新一輪寬松潮!美元多頭“坐轎子”日元恐步歐元后塵?》《慈禧拍下的第一張照片:坐在轎子里準備上朝》《昆明轎子山降下10年來最早一場雪》《連州敬老節:盡孝心讓父母坐回“土轎子”》《不給“抬轎者”可乘之機》等,看看這些近期的“轎子”標題黨,就知道“轎子”是個熱點,以轎子作引子,涉及到財經、政治、文化、地理等各個方面。說起轎子,誰都清楚,不就是一頂坐人的轎子嘛,旅游景點到處都是,估計都坐過。但是,轎子的文化可不是屁股坐上一下就能夠知道的,這里面的看頭大著呢。

  轎子,一種靠人或畜扛、載而行,供人乘坐的交通工具,是安裝在兩根杠上可移動的床、坐椅、坐兜或睡椅,有篷或者無篷。

  四千多年前的夏朝,我國就有轎子了。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需要“予乘四載,隨山刊木”。四載是什么呢?水行乘舟,陸行乘車,泥行乘橇,山行乘欙。其他都好懂,唯有“欙”(音同“雷”)生疏,其實這便是最原始的轎子。《史記·河渠書》說“山行即橋”,由于欙是過山用的,扛在一前一后兩個人肩上,遠遠望去“狀如橋中空離地也”。所以,上古時候,轎、橋二字是相通的。

  早期的轎子和道路不發達有關。可以想象古代交通不便,遇到山區幾乎沒有路,車輪無法行駛,人們只好把車廂抬起來走,甚至去掉車輪,估計轎子就是這么來的。

  嚴格點說,當時管轎子叫肩輿。“輿”是車廂,沒有車輪,還有版輿、步輿、步輦等叫法。“輦”原本是人力手推車,秦漢時候成為帝王家的專用。輦,殷周是用來運送軍需物資的,到秦始皇那兒,他偏偏把輪子卸掉當做轎子,可能覺得這是很大腕很時尚的。篡奪東晉皇權的桓玄更夸張,他用的歩輦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據說同時可坐30人,要200個人才能抬動。目前,我國出土的轎子實物是春秋戰國時期的3乘木質肩輿,在河南固始侯古堆古墓遺址里發現的。

  從秦漢到明清,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很嚴厲的輿服制度,甚至《二十四史》中的每個朝代史都離不開一個詳細的《輿服志》。其中,輿就是車轎類的交通工具,服即衣帽鞋襪類的服裝。

  轎子在漢朝受到了冷落,當時的人們給轎子安上兩個轱轆,再套上馬匹,當車使用,朝廷規定文武官員都乘馬車上班。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隋唐。后來,唐皇室為了顯示尊貴,出門又改坐轎子。在《步輦圖》中,唐太宗端坐在一乘步輦上,由兩個人扛抬著,四周還有宮女服侍。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就是坐步輦去的。唐玄宗宴請百官,有大臣喝醉了,玄宗便讓人在轎子里鋪上床褥抬回府去。那會兒,轎子只供皇室貴族和行動不便的醉酒者、病弱者、婦女或老年人使用。大多數人是不乘轎子的,也沒有資格乘,宰相也是騎馬上班。轎子在歷史劇中出現得很多,比如,《美人心計》中的轎子就叫輦。

  宋代,轎子有明顯的等級之分,皇帝的專用轎叫鑾輿,官宦貴族的轎叫檐子,還有女人專用的女轎。《東京夢華錄》中有一種豪華大轎能同時坐6個人。由于轎子在社會各個階層流行,有大臣上奏宋太宗說不成體統。于是,宋太宗下旨“非品官不得乘暖轎”。暖轎,指轎頂使用布蓋,四周飾有布帷的封閉型轎子。于是,轎子瞬間又變成了奢侈品。趙普的腿腳有毛病,皇上特許乘檐子;老臣文彥博年老體弱,特許乘轎上班……這些都屬于特殊照顧。當時的遼國只有皇帝才能乘轎,即使太子也只能乘車。事實上,民間的轎子流行風一直存在,《清明上河圖》中有騎驢的、趕車的,還有抬轎子的。宋后期,轎子的使用數量超過了車,各級官員偏重于坐轎,因為轎比車要平穩。

  明太祖朱元璋得了天下,為避免太平后出現懶惰的現象,一度規定文武大臣必須騎馬,不許乘轎。從第七位皇帝景泰以后,這條規定變為一紙空文,文武百官出門幾乎都乘轎。這也許是轎子被解禁后的集體狂熱癥。隨之而來的便是轎子成為排場和面子的象征,即使幾十步也要坐轎。嘉靖時期,據說南京有個官員到陜西上任,他和家人們都坐轎子,總共用了300多個扛夫和轎夫,足見轎子作為當時的交通工具,是多么的受寵。

  清朝入關后,曾嚴格禁止滿漢文武大臣乘轎。但是,與歷代禁轎令一樣,先是準許文官乘轎,后來就完全解禁,并且還規定: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轎,出京可以坐八人轎,外省督撫都使用八人轎,普通官員坐四人轎。所以,“八抬大轎”成為高級官員的出行標志。清朝后期,有的武將領兵打仗還乘轎,難怪后來不抵了!本報記者 郭志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山西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