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物網訊(編輯 牛立亭) 說到籠鳥,印象最深的莫過于老舍話劇《茶館》中的一段描寫,“松二爺和常四爺都提著鳥籠進來,王利發向他們打招呼。他們先把鳥籠子掛好,找地方坐下。松二爺文謅謅的,提著小黃鳥籠;常四爺雄赳赳的,提著大而高的畫眉籠”。見或不見,老北京胡同里喝茶、遛鳥、提籠子的富貴閑人形象就被藝術家老舍寫出來,現于腦海。
而中國籠鳥的文化,正應了收藏家馬未都曾說過的話:“文化就是閑出來的。”北京微型鳥籠制作工藝大家劉子元也告訴我們:“籠鳥文化,其實就是玩出來的藝術!”而老北京的籠鳥之風,則是在明清以來,才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其中清朝為甚。據說,滿清貴族有圈養鷹犬的習俗,入關以后舊俗難改,加之此段時期,經濟富足文化發展,于是滿清貴族中便形成了以籠飼養禽鳥的風氣。而在乾隆時期,鳥籠的制作達到頂峰。清宮造辦處專門組織全國能工巧匠,為宮中制作鳥籠,其藝術品位和價值都達到了較高水平。而且在皇家影響下,全國各地的文士、官員紛紛仿效,養鳥玩籠之風愈演愈烈,一直沿續到清末民初。時下,各類野生禽鳥種類減少,數量降低,幾乎均被列為保護物種,其風不再。
劉子元介紹說,“以籠豢鳥”雖然現在已經不提倡了,但是很久以前,中國就開始了養鳥。據了解,在《禮記》就已經有了“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的記載,唐太宗藏鷂聽諫的故事也讓人耳熟能詳,雖有教導后人勿要玩物喪志之外,也直接證實了養鳥之風在唐朝皇室已有。但是,關于制籠技藝的言說,則是記載寥寥,由于無法解決防蟲、防腐、抗氧化、風化等諸多難題,存留下來的古董級的鳥籠,即使是清中期以前的,也鮮有聽聞。所以,鳥籠的制作歷史究竟從何開始,尚未能查證。據卡拉鳥籠制作歷史研究,在宋朝,其鳥籠的制作技藝已經達到較高水平,籠具制作進入專業化作坊生產。
劉子元制作的花梨平頂籠
但籠鳥文化因地區差異,又分為南派和北派。北方籠以京津魯為代表,鳥籠的外形大多以平頂、圓形為主,四角抓鉤,將鳥籠固定住,不能轉動。制作上非常講究,材質優良。南方鳥籠以蘇杭川粵為代表,外形以方形、圓頂圓形為主,掛鉤可以轉動多以竹制。由于各家鳥籠制作技藝不同,制作難度也各有所異。而劉子元家里存放的大大小小鳥籠,均采用的是純手工彎制而成,穿孔打眼,毫無拼接。籠絲密而不亂,細而不斷,所有籠絲都是一根根手工穿插而成,制作工藝復雜,造型多樣,難度極高。材質也涉及竹子、紅木、紫檀、黃花梨等等。鳥籠無論大小,籠門都可以自由開合,更增加了制作難度。
劉子元制作的微型鳥籠
劉子元說:“現在,許多禽鳥已經是國家級或省級保護動物,養鳥風氣漸弱,但是籠鳥文化中的制籠工藝,卻得到了藝術圈和收藏圈的認可。尤其的小而精的微型鳥籠,備受收藏圈和籠鳥界的歡迎。品相上等,材質優良的微型鳥籠,高達數萬元以至更甚。”一般鳥籠,制作起來雖然復雜程序較多,但是并無較大難度,而劉子元的微型鳥籠,最小的直徑還不到新版1角的硬幣大小,提升了鳥籠的制作難度,同時也提高了鳥籠的藝術、審美、市場價值。
中華民族的文化在取精棄粕的過程中,雖然放棄了圈養珍貴禽鳥的風氣,但是凝結著勞動人民技藝和智慧的籠藝文化,卻在文化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散發著迷人的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