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古人如何送快遞?"馬傳"是最快方式 長距離需"接力"

2015/11/9 10:09:43 點擊數: 【字體:

古人如何送快遞?


  “雙十一”快到了,網絡促銷火爆,網購的主兒瞬間激增,不知會不會把電腦搞癱,反正我相信會把快遞小哥搞到叫苦連天,招架不住,即使他們比往常接的單多,掙得也足夠多。

  面對現代飛速發展的快遞業和馬不停蹄的快遞小哥,不禁讓人想起古代,那時候的快遞公司到底什么樣,物品怎么快遞,快遞小哥又怎么工作呢?

  夏商時期,實物傳遞已經有了,大部分是捎帶,比如今天幫張家送個信,明天幫李家跑個腿,賺點小錢貼補家用,但傳遞的距離都不會太遠,交通工具還是人的雙腿,快是談不上的,就像今天給鄰居或朋友順便帶個東西,并不是專門服務的。到了周朝,政府發現快遞能提高辦事效率,于是設置了快遞官職“行夫”,并給快遞業定下規矩,“雖道有難,而不時必達”,就是說雖然有困難但假以時日是可以成功的。這種職業精神是現代快遞都很難做到的一點。那時,快遞的物品基本沒什么私密性。

  春秋時期,快遞要求快,“馬傳”是最快的方式,近距離傳遞物品用“單騎”,長距離傳遞用“接力”。秦統一全國后,對快遞有了快慢之分,一般普通物件對快遞送達日期沒有什么苛刻的要求;可一旦批注上“馬上飛遞”的字樣,每天必須走150千米;若批注了“十萬火急”,那就要求速度更快了。此時,隨著政府職能的完善,對快遞的物品有了保護意識。為防止中途泄密或被掉包,采取了不少方法。秦時的文書都是寫在竹簡上,傳遞前將郵件捆扎妥當,并在結繩處使用封泥,蓋上印璽,以防私拆;寫在絹上的要裝入書袋中。同時,明確提出了對快遞員入行的要求,即“隸臣妾老弱及不可誠仁者勿令”,就是說老弱和不誠信的人,是不能當快遞員的。

  漢朝和魏晉時期,快遞業進一步發展,規定物品都必須由快遞人員騎馬傳送。比如,緊急公文要求快遞員每日策馬200千米,隋唐達到250千米,宋代又出現了急腳遞,這是一種更快的快遞方式,《隨園筆記》中說,最快的急腳遞可以“日行六百里”,折合成現在的距離大約250千米,在沒有飛機和汽車的年代,這已經是神速了。

  這時有人較真了,影視劇里不是動不動就出現千里馬嗎?騎千里馬一天跑500千米,還不容易?其實這是誤解。古代的計量單位與現代不同,比如周朝時的一里只有現在的300米左右,即使《史記》等正史中記載的“千里馬”,說的“千里”其實也就是300多千米,時速不過30千米上下。這樣看來,所說的“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神馬,速度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快。

  古代送快遞常常是馬休人不休,到達一個驛站后,快遞員吃點飯、喝點水,常常連臉都來不及洗,便又換匹腳力好的馬風塵仆仆地趕路。有些送加急快件的快遞員連跑幾天幾夜,目的地一到,就直接累暈過去。看來,在古代的政府謀個快遞的差事,真不容易。

  漢代對快遞物品的封裝工具和手段更加豐富,外封套有函、篋、囊等,根據物件的形狀、大小,分別裝入不同的包裝袋中。其中,“函”為一種小木盒,用來裝簡牘,上面有木板蓋,刻線三道,鑿一個小方孔,用繩子扎好后,方孔處要用封泥封好。以后的朝代,對快遞的物品保護得更好,影視劇中的“里三層外三層、加印加章加印泥加封條”等等措施并不夸張。

  快遞業更為發達的時期是隋唐,由于大運河的開鑿,水路快遞的優勢更加明顯,很多時候省去了翻山越嶺的時間,順水行舟,路途更短了。唐玄宗時,全國大約有1600個驛站,其中水驛200多個,陸驛約1300個,水陸相兼驛近百個,從事快遞的約兩萬人,多么壯觀的一道風景,難怪唐代詩人岑參寫下了親眼所見:“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

  唐朝的運輸業非常發達,流行用快遞運送水產、水果。當時,平原郡(今山東境內)進貢的螃蟹就是用的快遞。這種蟹很貴重,一只價值一百錢。為保證新鮮,每年進貢時都用氈子密封起來,速遞到京城。很有名氣的一次快遞業務是送荔枝,杜牧寫道,“長安北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講的是楊貴妃愛吃荔枝,玄宗特意派人到嶺南摘取最優質的荔枝,快馬加鞭趕回長安,以便讓楊貴妃吃個新鮮。而這送荔枝的“快遞小哥”,是朝廷專門傳遞緊急軍情的公職人員。從遙遠的南方向北方的長安送荔枝,這在今天已不算什么,但在當時太奢侈了。

  這么看,古代的快遞主要為皇家和達官顯貴服務的。由于官方快遞只快遞朝廷的物品,很少對民間開放,私人想快遞怎么辦?于是私人快遞公司出現了,這就是鏢局。在這樣的快遞公司謀個職位,必須文武雙全,遇到事情,腦子夠靈光,嘴巴會說,還要有功夫。具備這些,在古代開一家民營快遞公司,才吃得開。鏢局的叫法來源于明末清初,“鏢”字一邊是“金”一邊是“票”,―眼就讓人明白,快遞的物品十分貴重,快遞員的責任重大。本報記者 郭志英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山西晚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