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守墓三年
感動山中老虎
這一陣子志怪筆記看得多了一點,發現很多故事都透著愿望思維的強烈味道。在清初嶺南筆記《靄樓逸志》里,就有一個“孝子伏虎”的故事,讓人讀來匪夷所思。
書中寫道,明代弘治年間,肇慶府有個姓吳的讀書人,對母親十分孝順。母親過世后,吳孝子把她葬在鼎湖山蓮花洞的東側,自己晝夜哭泣守墓,任憑日曬雨淋,都不離開墳墓半步。鄉親們被他的孝心感動,就在吳母墳邊蓋了間茅屋,供吳孝子安身。
吳孝子在山上一待就是三年,山中本來有一只猛虎。大概孝子的行為感天動地,所以也感動了這只老虎。它不但不來加害于他,反而甘心被他驅使。清明時節,鄉親們到山上祭祖,叢林中時有虎嘯,但只有吳孝子一聲呵斥,老虎馬上就會噤聲。吳孝子需要坐騎時,只要呼喚一聲,老虎就會乖乖地步出山林,馱著吳孝子去往山中任何他想去的地方。
話說老虎天天與孝子做伴,“主仆”在山中倒也過得很逍遙。誰知有一天,山溪暴漲,沖垮了吳孝子的茅屋,孝子本人也被淹死了。老虎遂奔進村里,在吳家門口哀吼不已。吳家人深為詫異,跟著老虎走進山中,才看到了吳孝子的尸體,家人就將他葬在了茅屋廢墟旁。
事后,這只老虎就在這里天天守墓,誰趕也不走。就這樣,義虎的故事更平添了孝子的美名,方圓數十里的百姓無不嘖嘖稱奇。
故事寫到這兒就完了,我不知道,這樣意在教化的故事在當時是不是真的有很多人相信,但以今天的眼光看,古時文人真是最善于愿望思維的一群人,非但人要圍著他們轉,連猛獸都要圍著他們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