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和雕像
提起和氏璧,人們首先會想到“卞和獻玉”的故事。為了把上好的美玉獻給楚王,卞和先后失去了自己的雙腿。這個故事小學課本里也有,孩子們都知道。但這個故事,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卻有著不一般的意義。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卞和獻玉”的傳說自南宋時期卞和的后人卜居于此后,在高淳椏溪境內已經口耳相傳了800余年。2009年,民間文學“卞和獻玉”的傳說被列入第二批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江南時報記者 程嵐嵐
“卞和獻玉”
在高淳椏溪民間流傳甚廣
“卞和獻玉”的故事,湖北、安徽等省均有傳說,高淳區椏溪鎮關于“卞和獻玉”的傳說則由來已久,在民間流傳甚廣。高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汪士延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在高淳的椏溪境內,有一座山,叫望玉山,又叫淚山、狀元山。“這山離荊山一里多,海拔122米。傳說卞和就是在望玉山望見荊山中的美玉的。”望玉山是高淳椏溪鎮和溧水晶橋鎮的分水嶺;荊山與溧陽芝山、方山遙遙相對。
汪士延表示,他們當初在調研的時候發現,這個傳說主要分布在高淳椏溪及周邊地區,世代相傳,傳承有序,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而且當地老百姓在敘述這個傳說的時候,完全采用的是高淳地方方言,孩子們耳熟能詳,群眾基礎很好。尤其是當地卞氏家族的存在,讓這個傳說有了可靠的依據。”
卞和成為當地民間的“坐寶財神”
春秋時,有一個叫卞和的人,住在荊山腳下,每天太陽落山時,總看見山上有一道很亮的光,他覺得很奇怪,就天天看。有一天,一只鳳凰飛來,落在一塊石頭上,爾后,這只鳳凰每天都在這塊石頭上落腳,再觀察,光亮就在鳳凰落腳的地方。卞和望了兩年零八個月,才認準了方向。卞和望玉的這座山,就是現在的望玉山。卞和將石頭從山上弄下來,獻給楚厲王,楚厲王看是一塊普普通通的石頭,就降他欺君之罪,并砍去了他的左腳。后來楚厲王死了,楚武王登位,卞和又去獻玉,又被砍去了右腳。再后來,楚武王死了,楚文王繼位,卞和又欲往獻玉,由于沒有雙腳,不能行動,就抱著玉石在荊山下哭了三天三夜,淚水流盡了,流出血來,故望玉山又叫淚山。
楚文王聽說這件事后,把卞和叫來,令玉石匠把玉璞剖開,里面果然是一塊晶瑩可愛的美玉。楚文王又讓玉石匠精心加工成璧。為了表彰卞和的真誠,楚文王便把璧命名為“和氏璧”,并以大夫之祿給卞和以養終身,故此山又名狀元山。卞和也成了“獻寶狀元”之祖。
卞和死后,卞家村人把他安葬在狀元山下,立碑紀念,卞家后人每年清明前來祭祀。在高淳民間還盛傳五路財神,即東、西、南、北、中,其中間財神即為卞和。由于卞和沒有腳,是個癱子,故又叫“坐寶財神”。
傳說發生地椏溪古時屬于楚國封地
汪士延介紹,高淳的椏溪在古代就屬于楚國封地。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記載:周文王時,“封熊繹于楚蠻”。“據考證,熊繹在高淳椏溪境內的荊山腳下建皇姥城。皇姥城距荊山50多里。”此外,明嘉慶年間《高淳縣志》上也有相關記載。“上面記載了和氏璧出自椏溪荊山,距丹陽大澤(丹陽湖)70多里,地名、距離與《史記》記載相符。從這兩點來看,‘卞和獻玉’的傳說在高淳是有出處的。”
同時,根據汪士延調研,古時候在椏溪荊山有一座望玉寺,明代官員王汝霖還特意為此寫有《憩望玉山寺》一首:“孤峰峙山透冥蒙,蘊璞當年望不空。云外鐘聞仙路近,雨中花落法筵通。石湖積水同黃海,芝岫浮煙繞澤宮。獨坐低回堪永日,此間何必減崆峒。”想來,如果沒有這個傳說,也就不會有望玉寺的出現了。
“荊山腳下還有座卞和墓,毀于1966年,墓碑埋在董家塘村水壩下。”汪士延告訴江南時報記者,“卞和獻玉”傳說中,故事的主要發生地之一——荊山正和望玉山遙遙相對,而荊山腳下的卞家村里,就住著卞和的后人。
“鳳凰不落無寶地”就出自該傳說
汪士延表示,眾所周知的“鳳凰不落無寶地”和“有眼不識金鑲玉(荊山玉)”,其實正是出自椏溪荊山“卞和望玉”的傳說,在當地百姓中廣為流傳。
鑒于“卞和獻玉”在中國歷史上確有記載,而這個傳說由來已久,也為研究“卞和獻玉”的真正出處提供了重要線索。“這個傳說的真正地點,歷史上并沒有明確記載。可以考證的是,南宋時期,金兵南侵,北方一些士大夫家族、官宦家庭南遷,尋找安身立命之地,卞氏家族選擇高淳卜居,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汪士延介紹。
為了更好地保護這個民間傳說,2006年以來,高淳已對椏溪“卞和獻玉”的傳說進行收集、整理,尋訪了民間故事員,對該項目的音像圖文資料進行建檔,并編寫了《高淳民間故事集成》專輯,將椏溪“卞和獻玉”的傳說列入其中。現在,該傳說已成為當地“瑤池生態之旅”十八景之一,荊山采石場早已停工,望玉山已植被造林,保護原生態。
鏈接>>>
歷史文物專家:“卞和獻玉”的傳說是為了懷舊
高淳歷史文物研究專家、副研究員、退休前任高淳文物保護管理所所長的濮陽康京認為,“卞和獻玉”的傳說在高淳能夠得以流傳800多年,主要是源于古人的“懷舊”情結。
相比南京其他區縣,高淳極具地方特色。據了解,高淳全區80%人口的祖先都是北方遷徙而來的望族后裔。歷史上兩次人口大遷徙,形成了高淳現在的村落格局。一是魏晉南北朝,中原戰亂,北方有實力家族遷至江南,高淳遠離戰爭,土地肥沃,成為中原移民的首選。大族定居繁衍生息,使得地廣人稀的高淳大變,“都邑之盛,士女富逸,歌聲舞節”。
第二次遷徙是在南宋時期。高淳距都城杭州不遠,金兵南侵,北方一些士大夫家族、官宦家庭南遷,尋找安身立足的久居之地,于是選擇高淳這塊富饒、遠離是非的寶地。高淳40多個姓氏家譜記載,其先祖都在北宋靖康年間遷徙而來,包括高氏、卞氏、孫氏、楊氏、濮陽氏、張氏、趙氏、夏氏、芮氏、胡氏、江氏、時氏、武氏等等。“卞和的后人就是這個時期遷徙到高淳的。他們到了高淳以后,懷念家鄉的事物,所以把這里的山也稱為‘荊山’。其實不只是‘卞和獻玉’的傳說,高淳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地名、村名都是這樣。原來叫什么名字,來了以后也叫什么名字。”濮陽康京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