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飛禽走獸、花鳥魚蟲等越來越多的圖案出現在食印中。圖為清代使用的一種食印。光明圖片
【中華文化溯源·食印 】
掀開鍋蓋,籠屜上雪白的“魚榼花”(“榼”字在當地念ká)便從升騰彌漫的熱氣后面閃出溫潤的光澤,透出新麥的香味……“逢年過節,賣得最多的就是這樣的‘榼花饅頭’。”劉竹蓮飛快地伸手到鍋里按了按饅頭,面皮陷下去,又馬上彈回來。
在青島嶗山腳下的王哥莊,劉竹蓮做的“榼花饅頭”最有名氣。臨近年根兒,她牽頭的王哥莊大饅頭合作社的訂單一下子多起來,各式各樣的“榼花饅頭”像小山一樣堆積起來,年的氣息,慢慢浸透這個山海小鎮。
按照青島當地風俗,過年,家家戶戶都要吃“榼花”。做“榼花”的器具,青島人一般叫“餑餑榼子”或“榼子”;山西一帶叫“榼榼”,南方各地叫“粿模”“糕印”。從專業的角度講,這些器具的學名叫“食印”。
千百年來,“食印”不僅記錄了中國精妙絕倫的面塑文化,更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
源遠流長的“食印”文化
我國北方面食文化里一直都有面塑的傳承。同講究造型、不重著色、古樸素雅的山西面塑相比,膠東面塑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彩繪上,畫工更精巧,顏色更艷麗。
膠東面塑的歷史淵源,據說與秦始皇有關。秦始皇東巡至山東半島的瑯琊等地(包括今天的青島西海岸新區瑯琊臺風景區一帶),相傳當時曾以手捏的牛、羊、豬三牲面塑祭祀神祇,其后民間紛紛仿效,逐漸產生了膠東面塑。
此說雖無史籍上的書證,但時至今日,在青島即墨、西海岸新區等地,每年的祭海節上,漁民們都會按照傳統禮儀,做出魚蝦蟹貝或燕子荷花等動植物面塑。祭祖中也仍然廣泛使用著面塑。這為面塑藝術發源于祭祀的觀點提供了實證。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餅炙》中有‘以竹木作圓范’的記載,這種面食模具應該是‘食印’的最早雛形。”青島農業大學講師葛敬光介紹說,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中記述了五色餅的做法:“刻木蓮花、藉禽獸形按成之,合中累積五色豎作道,名為斗釘……”說明唐以后面食模具的制作更加精美,出現了花卉鳥獸的圖案,而隨著唐宋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面塑開始走下祭壇,融入尋常百姓生活。至明清時期,“食印”文化則更加繁榮,飛禽走獸、花鳥魚蟲,越來越多的圖案出現在隆重的宴席中。
歷經千年的“餑餑榼子”,如今仍然活躍在青島鄉間的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女人們都會做些“榼花”饅頭,討個口彩和吉利。
“餑餑榼子”里的文化密碼
民俗收藏家逄煥健的“食印博物館”就在青島市市南區團島附近一座高層商住樓里,從南向的寬窗望出,對面是青島西海岸,逄煥健小時候生活的地方。
1969年,逄煥健的爺爺奶奶從鄉下投親搬來青島市區,全部家當就是一卷被子和被子里裹著的那套“餑餑榼子”。這套“餑餑榼子”是逄煥健的第一套藏品。40多年過去,逄煥健已經有了5300多件“食印”藏品,大的如磨盤,小的若指尖。
“‘餑餑榼子’的材質非常多元化,在我的藏品中,木、石、玉、銀、錫、陶等都有體現。‘餑餑榼子’的用途非常廣泛,老百姓的婚喪嫁娶、生日祝壽、上梁祈福等特殊的日子里都會用到。”逄煥健介紹說,印必有意,意必吉祥。“壽桃”代表長壽,“蓮蓬”和“石榴”寓意多子多福,而“魚”在民間有“連年有余”之意,因此魚形是年節嫁娶的通用紋飾。
“‘食印’不單是一種制作面點的工具,它還承載著社會的、經濟的、藝術的等諸多文化信息和地域特色。”青島市黃島區文化局副研究館員李居發對記者說,比如,在青島和膠東沿海一帶發現過比較多的八仙題材的“餑餑榼子”,這與“八仙過海”的傳說有關;“歲寒三友”松、竹、梅的“餑餑榼子”,體現了當時追求的社會風尚;還發現過一些商號專用的“食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彼時所崇尚的誠實守信的經濟生活準則。
一脈相承的美好祝愿
冬日里,青島市“餑餑榼子”的非遺傳承人、“葛村榼子”第三代傳人王承厚就把工作室搬進了燒著火炕的西屋。一個木墩,兩把木槌,幾十把刃口發亮的刀鑿,用這些看似簡單的工具,王承厚雕刻出一個個精美的“餑餑榼子”。
臨近農歷雞年,王承厚做得最多的是雞的生肖榼子。“做榼子,先要在木模上沿著輪廓凹刻下去,然后在這個凹面上再刻浮雕圖案。”王承厚介紹說,他十多歲就開始跟著叔叔學藝,以前,靠做“餑餑榼子”勉強糊口。2000年前后,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傳統文化熱起來,做“餑餑榼子”賺得也越來越多了。
據王承厚介紹,當地春節多用魚、元寶、“福”字榼子;端午節常用荷葉榼子;七夕會用一種七孔的榼子做七巧果,做出面果后,放在鍋里烤熟,然后用七彩絲線串起來,間隔以小段的高粱稈,小孩子們掛在脖子上。除了這些傳統的吉祥圖案,王承厚的榼子雕刻也與時俱進,增加了新的題材。
時光流淌,從“唐宋食印”到“葛村榼子”,一切都在傳承與革新中演進上升。不斷變化的,是“餑餑榼子”里的圖案;一脈相承的,是幾千年來中國人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真善美的執著追求。
(本報記者 劉艷杰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