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民,字凌之。自幼酷愛繪畫,不論在少年時代,還是人到中年,不論在動亂歲月,還是在市場經濟的今天,王志民都持之以恒,臨池不輟,潛心研習歷代名人名作,至今已40多個春秋。在繪畫的涵養上,王志民師法眾家名師,得以汲各家之長,兼收并蓄,但不因循守舊,卻能有所創新,著力于營造自身之風格。王志民熱愛將祖國山水繪就胸中之意象,平心靜氣,一筆一畫,努力攀登繪畫之巔。
王志民的個人工作室坐落在一處空氣清新、安詳寧靜,別具“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韻味的小區。踏入書屋,墨香撲面,草香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氣爽,房間里到處都是書畫作品,窗臺的綠植給室內增加了生機,這便是畫家王志民自己的工作室,一處讓自己的思想能夠盡情揮灑的地方。
王志民一直把寫生作為繪畫的必修課,正如唐代張璪所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理論,歷來成為山水畫家所一貫堅持的原則。師法造化,師法自然,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寫生”或“深入生活”。
明清時期極富創造性的畫家石濤在他的《畫語錄·山川章》中提到,“山川脫胎于予也 ,予脫胎于山川也。搜盡奇峰打草稿也,山川與予神遇而跡化也,所以終歸之于大滌也。”大意是說山川是經過我自己脫胎而成的,這脫胎是以自然山川為基礎的。要搜盡奇峰打草稿,使客觀山川的形神與我的主觀情思交融統一在一起,形成美的意象,然后加以物化,創造出山川的藝術形象來,也就是古人所講究的“天人合一”。王志民深知一個好的山水畫家,必須心藏千山萬水,把寫生過的山山水水逐漸變成“胸中丘壑”,并要不斷深入生活,不斷補充新的營養,豐富自己的“胸中丘壑”。有傅抱石語,“丘壑成于胸中,即發之于筆墨。”
著名畫家傅抱石提出:“中國山水畫寫生要按‘游’、‘悟’、‘記’、‘寫’四個步驟進行。”以求達到貫徹山水畫寫生中“情景交融”的要求。王志民跋山涉水,歷覽長江三峽,泰山黃山等各地名山大川,每初到一處,并不急于落筆,而是細心觀察,用心體味,深入思考,而后把能激起創作熱情、具有特征的景物用速寫或特寫的方式記錄下來,并通過“目觀心記”的方法,把仔細觀察、體會到的山水的精神風貌記錄在心,為其后“寫”起來的得心應手提供了必要的準備。王志民用古法寫生,但不是一成不變地挪用古法,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發展了傳統。
“師法造化,不徒為技術之事,尤為修養人格之終身課業。然后不求氣韻而氣韻自至,不求成法而法在其中。”這是傅雷在《觀畫答客問》中的一段話,王志民認為,在書畫藝術這座殿堂里,自己的修為實為“冰山一角”,然不積硅步無以至千里,秉著這樣的思想,他邁著坦蕩而堅定的腳步行進著。(C005)
了解更多王志民中國山水畫信息請點此鏈接:www.fa5f.com/space/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