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毀劇
相比宣傳陣勢的豪華,《楚漢傳奇》的收視可謂慘淡,四大衛視中收視最高的安徽也未破1。究其原因,《楚漢傳奇》原本“楚”“漢”對峙的雙線并行結構可謂涇渭分明,既有戲劇沖突又有思想力度,卻活生生被插入了第三條線索——秦朝的覆亡。長期關注電視產業的媒體人梅子笑指出,《楚漢傳奇》前20集中,原本作為“楚漢爭霸”背景的秦朝成為前景,并通過具體情節大量篇幅展示。秦始皇周而復始地在巡視路上,對死亡和復仇的恐懼;充滿腐朽和詭詐的朝廷,胡亥、李斯、趙高、秦始皇、扶蘇各懷心思;生生塞入的晨曦公主,在生死攸關中談起蕩氣回腸的戀愛……秦朝線索的加入,嚴重沖淡了原本的戲劇效果。“作為史詩劇最為重頭的大場面,成了注水的重災區。《楚漢傳奇》中選取的巡視場景不下于十個,每次都持續數十秒甚至更長,選擇的多是錦旗招展、車輪滾滾,沒有情節展示的必要,也沒有明顯的區分,重復度極高;張良雇傭滄海君殺秦始皇時,碩大的火球在熒屏上翻滾兩次,每次近十秒;加上趙高、李斯、秦始皇對話時的有氣無力、慢條斯理,注水過度的劇情逐漸讓人失去觀劇的耐心。”
無獨有偶
80集的《楚漢傳奇》注水嚴重,62集的《隋唐演義》也難逃一劫。劇評人李星文說:“比《隋唐英雄》自然是要好許多。前兩集的確緊湊好看,但第三集開始又漸漸呈現出國產劇常態。首先是慢,開始打哈哈,加入意思不大的枝節,比如老板娘的戲;其次是費時耗力多角戀,羅成和宇文成都和楊廣組成超級情敵組合。”
“注水”并非新鮮事。鴻篇巨制的86集的《新水滸傳》也曾因熱鬧過頭的動作場面、粗糙夸張的感情處理飽受詬病。編劇為了加強戲劇沖突、敘事張力甚至無厘頭地塞進不勝枚舉的“憑空”細節。60集的《新西游記》、50集的《新紅樓夢》更是全劇周身散發出浮躁氣味,打著忠于原著的幌子,拍出叫人無法下咽的作品。甚至連“婆婆媽媽”的家庭倫理劇和“你濃我濃”的都市愛情劇也出于商業考慮硬生生從20集拖成30集,有觀眾戲稱現在已養成了看國產劇的習慣:“看個開頭,等個結尾,中間部分看不看無所謂。”
難出精品
2008年,《潛伏》橫空出世。編劇兼導演姜偉告訴記者,他曾花10個月時間打磨《潛伏》劇本,為避免劇情拖沓,在創作中他甚至采用了“魔方化的立體思維方法”,“劇中幾條線索同時展開,包括男主角幾段感情和婚姻,事業轉折和發展,外部環境相互傾軋。”如此這般,才讓這部30集的電視劇節奏緊湊、懸念不斷。
而如今,電視劇“注水”似乎也成無可挽回的趨勢。諜戰慢條斯理、抗戰偶像層出不窮、婆媳沖突如出一轍、偷戶口簿結婚的戲碼一年之內要在不同偶像劇里上演好幾回……甚至是2012年內地最好看的電視劇《后宮甄嬛傳》,在歐美播出時也被剪掉一大半。就有留學生不留情面地表示:“本來故事就只需要那么長,多出來的戲份都是為了多賣錢。”一語道破天機,多一集就能多賣一集的錢,于是為了能收回不斷攀升的制作成本和對抗日益高企的演員片酬,眾多影視制作公司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學會了用各種方法“注水”。顯而易見的是,電視劇“注水”后,演員損失了片酬,觀眾浪費了時間,衛視也多掏了腰包,制作方也再難拍出精品力作,可謂沒有贏家。(原標題:戲未演完人影稀 熒屏古裝巨制為何觀眾不買賬?)
來源:新民晚報 時間:2013-01-18 作者: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