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笠曾是農民在雨天里勞動不可或缺的雨具,但隨著雨衣等雨具的出現,斗笠已日漸被世人淘汰,其制作技藝也處在失傳的邊緣。但在長樂,有一位80歲依姆,舍不得放棄這門手藝,仍然喜歡編制斗笠。因其編制的斗笠十分精致,工藝復雜,長樂市準備將她的手藝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老人叫高玉壘,家住長樂舊楊井巷。昨日,記者來到高依姆家中,看到她正在認真地編著斗笠。她告訴記者,編斗笠的手藝是婆婆教她的,祖上已經流傳了四五代。現在買斗笠的人越來越少了,但每當她在家里閑時,還會經常拿出裁好、剖好的竹片來編斗笠。“種田的人說這個戴了涼爽,別的斗笠戴在頭上會感覺燙,所以很多人都喜歡戴我編的斗笠。我也喜歡做,一來打發時間,二來頭腦也靈活了,精神好了。”老人說。
這編斗笠,靠的就是個“巧”字。編一個完整的斗笠,需要十六道工序。對剖篾的竹刀也有特別的要求,必須是不鋒利的竹刀,要是太鋒利了,就容易把竹子剖壞。
“這個斗笠即使以后農民不戴了,也可以做裝飾品,希望這門手藝不要在我們手里丟掉。”老人說,如今這門編斗笠的技藝正在悄悄地失傳,希望有感興趣的人或者商家能把斗笠發展成一種裝飾品或藝術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長樂文化館石館長表示,由于高依姆制作斗笠的程序復雜獨特,正面臨失傳的邊緣,因此,將被列入長樂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記者余少林通訊員高晶晶文/圖)(原標題:80歲老太編斗笠手藝將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