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專家齊守成。 資料片
在中華姓氏中,常見的大多是單字的,雙字的復姓也有不少,但您聽過9個字的姓氏嗎?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中華姓氏大辭典》中記載,有一個人的姓氏由9個漢字組成,這9個字分別為爨(cuàn)邯汕寺武穆云籍鞲(gōu)。
遼沈晚報記者了解到,大家熟知的宋代成書的《百家姓》中收集了單姓、復姓共504個。明代的陳士元編寫的《姓鐫》共收單姓、復姓3625個。1996年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袁義達、杜若甫編著),我國古今各民族以漢字記錄的姓氏共有11969個,此外還有異譯、異體字姓氏3136個。
姓的起源與氏族有關
黃帝族是中華姓氏主體
那么,中華姓氏為何如此紛繁復雜?那些稀有的姓氏究竟有怎樣的涵義?成因又是什么?昨日,遼沈晚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民俗專家齊守成。他表示,中國姓氏成因非常多元化,簡單來說,姓的起源與氏族有關。
在采訪中,齊守成告訴記者,姓氏起源于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制時期,它是氏族(或部落)的標記,另外與先民們的圖騰崇拜也有關系。母系社會早期,以狩獵、采集為生的原始人,認為每個氏族都與某種動物、植物有血緣關系或其他特殊關系,往往尊奉此物為本氏族的名稱,即氏族的徽號,這就是圖騰。
在母權制早期實行族外群婚,由于當時知母不知父,世系從母系計,凡在一個氏族名下的全體成員,都出自一個母系祖先。隨著社會的演變與進步,氏族圖騰逐步轉化為族姓。
齊守成介紹,姓氏來源雖然渠道很廣,但主要源于黃帝。黃帝為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國于有熊(今河南新鄭),亦稱有熊氏。據學者考證,“姬”的古字就是熊跡的象形字。姬姓是以熊為圖騰的民族,所以黃帝稱有熊氏。
在當今100個大姓中,有69姓屬于黃帝族,還有12姓系由黃帝和炎帝族等共同形成,總計出自黃帝族的姓氏占80%以上,這說明黃帝族是產生中華姓氏的主體,黃帝是中華姓氏的共同始祖。
稀有姓氏主要由
少數民族姓氏衍生而來
那么,為何會有那些多字的、稀有的姓氏呢?齊守成介紹,那些稀有的姓氏,成因主要為少數民族姓氏衍生而來,或與民間傳說有關。
還有采姓也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姓氏,但分布很廣,其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出自紀姓,據傳黃帝之子夷鼓氏封于采,鄰近現在的北京,其后代便有人以地名為氏;二說春秋時有戴國,其地在今河南蘭考縣一帶,戴公的后代就有人以采為姓;三說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賜二弟吳氏改為采姓,其后代便以采為姓。而陳橋鎮唐樓村的采姓家族的姓氏來歷則來自于皇帝的一時興起。他們的祖先原來姓米,明嘉靖時,米氏族人米自詳在朝為官,因為政績出色,深得皇帝贊許,嘉靖皇帝一高興,就給了米自詳一種獨特的賞賜,賜姓為采。嘉靖皇帝認為給“米”加上一撇,猶如給米自詳加了一頂官帽,世代流傳下去,這是一種最為特別的獎勵,這樣“米”姓就變為采姓,流傳至現在。
再有“第五”姓,據傳荊軻刺秦王時,隨行有五位勇士,荊軻刺秦失敗后,五位勇士逃跑,為了躲避秦人的追殺,他們隱去了自己的名字,分別改姓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另一則關于“第五”姓的來源則是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后,曾經把戰國時齊國的后裔遷徙到現在的湖北房縣一帶定居。在遷徙齊國田姓貴族時,因為田姓人氏眾多,所以劉邦便下令把田姓改掉,以數字區別,分為“第一”、“第二”一直到“第八”,F在國內并不多見的“第五”姓就是這么來的。
齊守成表示,謁祖尋根的意識讓這些稀有姓氏得以存世,以一種血緣文化的特殊形式記錄了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這些稀有姓氏的后代或許始終在尋找著他們不平凡的“祖蔭”,可將其解讀為中國人慣有的傳統文化的內在力量。記者 李爽采寫 (原標題:稀有姓氏故事多:“第五”姓源自荊軻刺秦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