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方言永恒

2013/5/23 18:06:29 點擊數: 【字體:

    故鄉,是一個人的根,而鄉音,便是代表這條根的最深符號,也是這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最深烙印。出門在外,最難改的是鄉音,最親切的是方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當然,一方人說一種話。

    華夏大地,地域廣大,說到方言,真是聲調各異。在外工作,接觸的人,來自東西南北,聽到的語言,南腔北調。偶聽一句鄉音,備感親切,不覺間拉近了心靈的距離。

    記得上世紀70年代末,在西北當兵第一次回家探親,雖然說不上是“歸心似箭”,卻也有杜甫那句“即從巴峽穿巫峽,便向襄陽向洛陽”的還鄉心境。整整3年多,我一直待在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幾乎與外界隔絕。最難忍受的是部隊不允許會老鄉,很難聽到一句家鄉話,“鄉愁”如扯不斷的絲線,終日纏繞在心頭。火車帶著我經過兩天一夜的慢搖,夜晚終于到了廣元。一出車站,馬上就被親切的四川話包圍了。“解放軍同志,要不要三輪兒?便宜得很,到汽車站,你給五毛錢。”“住不住,很巴實的,保證你滿意!”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

    少時背賀知章的《回鄉偶書》,用四川話說叫滾瓜爛熟。“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詩淺顯,易從字面上懂了意思,還覺得那老頭兒有些怪怪的。離家幾十年都不改鄉音,也真夠土的。當兵在外十幾年,我懂了:一句鄉音,濕了多少人的眼眶!離開故鄉的人,他背負的故園情結必定是裹在方言行囊里的。

    每一種方言都是一種文化,每一種方言也都充滿了當地人民創造的文化智慧。由于地理環境和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不同,產生了以發音方式不同為特點、區別于其他地方語言的方言;也伴隨著方言,產生了人們語言交流的方式和表達的特殊含義和作用。

    推廣普通話是“國策”,但說慣了方言的人學普通話的難度就不亞于學外語,很多南方人如廣東人說的“普通話”,不僅北方人聽不懂,就連當地人也聽得困難。所以同一地方的人用當地方言交流似乎更加便捷。方言還有特殊的情感作用。常說人生四大幸事之一的“他鄉遇故知”,是什么使你知道“故知”的呢?就是家鄉的方言。如果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怎么判別“故知”“同鄉人”呢?

    方言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從幼兒接受最初的“母語”開始,方言便成為一種蘊含著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機體,給我們以文化教育和精神培養,使我們得到溫馨歡樂的心靈滋潤和永生記憶,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說四川話的人之廣,遍布四川、重慶、貴州、云南、湖北、湖南、廣西等許多地方。

    生動活潑的方言土語,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小說和一般的文章中,夾雜幾句方言,會產生畫龍點睛的效果,尤其在相聲、小品和滑稽劇中往往少不了方言。它好像是一盤菜肴上的作料,或者說“蔥花兒”。一經點綴,立即出彩。試想,如果沒有它,就會變得死板而毫無生氣。方言土語有著普通話不可替代的東西。有的甚至用普通話就很難表達它的確切語意。比如,四川方言的形容詞:曲黑、訊白、抿甜、焦苦、邦重、撈輕、溜酸、交濕等,把黑、白、甜、苦、重、輕、酸、濕表達得更加生動形象。

    多樣性的方言恰好是我國語言文化豐富多彩的一種特色。保護方言,可以說保護我國具有特色的語言文化。普通話與地方語言的相互并存,相互交融,共同發展,適者生存,是語言發展的必然規律。

    所以我說,鄉音不改,方言永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5-2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