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延續內核重于回歸形式

2013/6/13 9:35:19 點擊數: 【字體:

 

  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

  自2008年1月1日起,中秋、端午、清明傳統節日與春節一起成為我國法定節假日;端午,還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遺”名錄。這樣一個受到特殊對待的傳統節日,我們今天會怎樣度過?端午,又能否如政府與專家所期待的那樣,在傳統文化傳承上起到應有作用?

  端午節味兒淡了

  端午節在傳統中是個盛大節日,“一個端午三次過”:五月初五小端午掛菖蒲、艾蒿,飲雄黃酒;五月十五大端午龍舟競渡;五月二十五末端午送瘟船,親友團聚。

  但現在,人們對端午節的心態有了變化。老一輩的人更多感受端午吃得日漸豐盛。“以前也蠻熱鬧,過節開心,但吃得簡單。不像現在,還有龍蝦、粽子、咸鴨蛋。”從金陵橡膠廠退休的周秀華老人已77歲,但對端午的熱情始終如一,每逢這樣的傳統節日都要好好操辦一下。

  與老人們不同,年輕人更多感覺端午節的“節味兒”日漸淡了。家住南京建鄴區金域緹香小區的張金今年29歲,從小在鎮江農村長大。她說,小時候過端午最開心。這一天,家長會給孩子戴香包、系五彩線、面前網兜兜著咸鴨蛋,吃“五紅”:烤鴨、莧菜、紅油鴨蛋、龍蝦、黃鱔。“以前會自己縫香包,貨郎也會帶好看的香包和五彩線走街串巷,現在少見了。這過節的味道淡了。”

  南京林業大學大三學生栗彧君對此也有同感。他是太原人,每逢端午就有賽龍舟、晚上到汾河看花燈的習俗。“小時候過端午節很興奮,真的是在過節。現在端午就是休息的日子,節日氣氛淡了很多。如果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不去紀念,只是當做周末一樣,那么這個節日存在的意義就會削弱,節日背后的傳統會被人們淡忘。”

  南京農業大學法學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陳同學來自新疆,家中過端午也一直有吃粽子的習俗,但端午對她而言“就只是吃粽子而已”。“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很多時候都會忽視傳統節日的意義,而且,現在很多傳統節日更多摻雜商業元素,商場、淘寶每逢過節就打折、促銷,節日原來的文化意義反而沒了。”

  在臺灣,端午節的氛圍更為濃厚一些。家住臺南市永康區南臺街的張煜麟通過QQ告訴記者:“在臺灣過端午,文化的氛圍還是蠻濃的。”他說,臺灣的端午節文化習俗保存得非常完整,所有的儀式都有,如賽龍舟、吃粽子、戴香包等。對于端午,除了看電視里的龍舟賽轉播,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立蛋,相傳端午午時陽氣最盛,因此能把雞蛋托住立在桌上,而在臺灣的學校,每逢端午學生都會舉辦立蛋活動。

  “現在,家家戶戶仍然都會包粽子,各種口味都有。像包粽子這樣的傳統節日習俗,感覺有一種提醒的作用在里面,提醒大家還有這么一種傳統在這里,可以傳達美好的含義。”張煜麟說。

  看韓國人怎么過端午

  提起端午,我們不得不提起曾鬧得甚囂塵上的中韓“端午之爭”。2005年,韓國江陵端午祭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傳說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4年后,中國的端午節也登上非遺名錄。

  然而,說到韓國的端午,韓國人的第一反應卻是“你們搞混了”。記者采訪了幾位韓國人,他們紛紛表示韓國的端午跟中國的端午節根本不是一回事。“韓國端午節是為祈愿豐收而誕生的節日,是祭拜祖先和山仙的,不像中國,是紀念屈原的。”申玄敏(應采訪者要求化名)是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08級韓國留學生,畢業后已回到韓國,她通過微信告訴記者:“我們都不知道屈原和粽子是什么,而且風俗也完全不一樣。”

  申玄敏說,韓國端午主要是指韓國江陵地區的端午祭,是韓國繼承傳統端午習俗的慶典活動,代表性活動有蕩秋千、傳統摔跤、捏糕餅、跳假面舞等等,另外還要用菖蒲水洗漱辟邪。“現在城里人已經不太過端午節,基本上認為這是農村過的節日,但國家對此還是很重視,在江陵保存完整的端午節祭祀習俗,從農歷四月初五一直持續到五月初五。如果想體驗的話,我們就可以去江陵過節。”

  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濱江學院教韓語的韓國籍老師鄭美玉也表示,在韓國的端午特指江陵端午祭,并不像中國一樣有法定節假日,在城市里一般沒有活動,也沒有吃粽子的習慣。來到中國后,她驚奇地發現中國的端午節更為隆重,于是過端午也和中國人一起吃粽子,后來自己也開始學著包粽子、買咸鴨蛋,分給身邊的朋友。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中韓是否存在“端午之爭”并不重要,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將傳統文化一代代傳承下去。“在中國,端午的習俗保持得還比較好,這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鄭美玉說,“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文化在漸漸流失,要靠學校的啟蒙教育來留住傳統文化。但學校教的課程更多是理論,而傳統節日和生活聯系更加密切,滲透在每個人的行為中。因此,保留和保護傳統節日的習俗,能更好地保留傳統文化。”

  文化傳承內核更重要

  傳統節日的形成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的過程,因此過節是傳承傳統文化的重要形式,可以讓中華兒女產生民族認同感。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說,中國古代,過節既是敬神,表達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又可放松身心,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端午節產生的時間很早,從它的起源可以看出它在中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常見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屈原;而在吳地則認為劃龍舟是為紀念伍子胥;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一文中主張劃龍舟最早出現在遠古的吳越民族,認為這是他們在祭祀部落圖騰時進行的一種祭祀活動。

  酈波說,“端”是正的意思,“午”同“五”,“五”、“九”在《易經》的數字序列里都代表尊貴的位置,可見端午節地位非常高。聞一多先生認為,劃龍舟的端午節最早源自于戰國之前的吳越民族。當時,龍已是吳越民族的圖騰,就是這個龍圖騰后來演化成全民族的圖騰。而屈原成為端午節的“代言人”也是有趣的事,可能正因為有了這個故事,歷史傳統得以更好地流傳下去。不過,現在過節已失去這些文化意義,甚至演變為在物質方面的攀比,往往過得很疲憊。

  “對傳統過節方式的遺忘其實是對文化的遺忘,失去文化記憶就是植物人。”南京大學教授賀云翱說,我們社會發展進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其實相當多的是文化出了問題。西方文化進入后,我國傳統文化在一段時間被逐漸遺忘,國人的文化自信漸趨弱化,現在,我們又認識到,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發展文化,而文化建設中傳統文化傳承是重要的一點。

  “我們現在的尷尬是,傳統文化沒有傳承下來,學習西方也沒學到精髓,變成‘四不像’。”酈波說,我們最古老的情人節是元宵節,而非商場宣傳的七夕節,不過現在大家無論過西方情人節,還是中國的七夕節,都變成購物節。“真正的危機不是金融危機,是文化危機;改革瓶頸,就是文化瓶頸。”他對此深深憂慮,“不繼往,如何開來?”

  不過,對于傳統節日,既要重視也不要矯枉過正,是大多民俗學者的共識。賀云翱舉例說,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碰撞中,既要重視傳統,但完全恢復到傳統也不可能,現在讓每家每戶都包粽子也不現實,但我們依然可以到商店買粽子吃。酈波認為,“其他國家對傳統節日的態度也為我們提供借鑒。當然,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講究一個度,既講究,也不過分講究,同時注重物質和精神的融合。比起形式,更重要的是重視傳統文化的內核。端午節祭屈原,是對中國人愛國為民、求真、向善的思想和英雄情結的集中體現。”本報記者 劉燁 龔倩  杭春燕(原標題: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延續內核重于回歸形式)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南京日報(2013-06-09)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