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警惕非遺熱背后的“強遷”和“改造”

2013/7/12 15:27:13 點擊數: 【字體:

  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傳承和發展,在學界討論了至少有10多年了。非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被人們所關注,乃至形成了一股非遺熱。這種熱潮背后,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引起我們注意呢?

  非遺不能淪為單純的表演。在南方某個少數民族地區,當地有一種火神祭祀,這種祭祀以舞蹈為主要表現形式,歷史上它應該是全村民眾共同參與的。舞者為祭司,舞蹈充滿了原生態的神秘韻味。可是時至今日,整個火神祭祀幾乎看不到當地民眾的參與,而它的觀眾除了媒體從業者就是專家學者,舞者的表演更是已經變了味道,不再是為祈禱火神保佑而跳舞,而是被“藝術化”,也更有“鏡頭感”,甚至連祭司們也越來越清楚如何在各種長短鏡頭前表現自己。無法設想,一旦哪一天媒體不再去報道他們,專家學者也不再關注他們了,他們是否還會賣力跳舞,甚至這種祭祀活動還能否延續下去?

  不要枉顧歷史的“挖掘”和“強遷”。隨著非遺熱的蔓延,很多地區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進行文化挖掘,這本無可厚非,但是文化的挖掘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歷史。宋朝以后在民間有兩位很重要的女神——南方的媽祖和北方的碧霞元君。“文革”中,在北方很多地區,碧霞元君的信仰遭到很嚴重的破壞,大量碧霞元君的廟宇和神像被拆毀、許多的民間祭祀活動被取消。近年來,人們越來越重視對民間風俗信仰的挖掘和恢復,然而在此過程中一些地區的做法卻并不遵從歷史事實。在北方的某個小鎮,歷史上原本是信仰碧霞元君,前幾年卻立起一尊媽祖像。為什么會產生這種現象?恐怕是因為媽祖信俗已經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該地區認為一旦能和媽祖信仰掛上鉤,就會給當地的發展帶來好處,是否符合史實、有沒有群眾基礎已不是他們考慮的因素。像這樣不顧歷史的“挖掘”和“強遷”,我們如何對得起子孫后代?

  面目全非的改造是另一種毀滅。對保留比較完好,或者恢復得比較好的各級非遺項目,我們不要貪大求洋。華北某村歷史上缺雨較為嚴重,舊時在每年的初春該村都要舉行龍王祭祀活動,有專家考證這種祭祀活動的職能主要就是求雨。上世紀90年代初,村里民間又自發恢復了中斷了十幾年的龍王祭祀活動,并且越來越受到各方面的關注,該地也被譽為新時期的又一民俗寶地。可是,后來當地的地方文化精英編寫出的歷史傳說故事中將它與中華民族的起源搭上了關系;當地還邀請各種“專家”,把本來普通的祭祀活動“上升”為炎黃子孫的圖騰文化。結果,雖然每年初春依舊會有大批的學者專家、各類媒體前去考察和報道,可是該地多次申報國家級非遺名錄都沒能如愿。筆者認為,原因之一就是它已經被改造得面目全非。這種對傳統文化不夠尊重的非遺改造,與其說是對傳統文化的發展,不如說是一種毀滅。

  非遺中不乏昆曲、古琴那樣的陽春白雪,但更多的是大量的民間文化,是和群眾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文化。它既有強大的生命力,同時又容易被臆造。既然把這些傳統文化定位為文化遺產,我們就應該像對待物質遺產一樣,小心翼翼地維護,讓它原汁原味地世代綿延下去。 (原標題:警惕非遺熱背后的“強遷”和“改造”)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2013-07-12)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