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印象關注 >> 瀏覽文章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2013/7/24 10:39:42 點擊數: 【字體: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清代蘇州城西水畔戲臺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魏春榮的扮相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①梅蘭芳(左)、韓世昌演出《牡丹亭》;②俞振飛演出《太白醉寫》;③周傳瑛(右)、王傳淞演出《十五貫》;

④張繼青演出《牡丹亭》;⑤梁谷鶯(左)、劉異龍演出《下山》

昆曲:聞弦歌而知雅意

 沈豐英、俞玖林演出青春版《牡丹亭》

  “百戲之祖” 起起落落

  1923年秋冬的一天,蘇州長春巷里的全浙會館,笛簫歌唱縈繞在亭臺樓閣、水石花木之間,高大寬敞的戲臺上,全福班的昆曲藝人正在做著尋常的表演。然而,這番弦歌說尋常又不尋常,似乎格外悲情蒼涼。這個姑蘇四大名班之一已經延續了100多年歷史,隨著昆曲的全面衰落,已是南昆僅存的一個昆曲班。就在這次演出之后,便宣布解散,壽終正寢。據一些老藝人回憶:演出時大面(大花臉)尤順卿穿了一雙破鞋子,連里面的破襪子也露出來了。幸運的是,全福班的老藝人于1921年秋開始,在當時由昆曲愛好人士穆藕初等創辦的蘇州昆劇傳習所執教,40位學員的藝名都以“傳”字排行,表示昆曲藝術薪傳不息。

  昆曲在600年漫長歷史中起起落落,本身就像是一部傳奇。昆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藝術傳統的戲劇形態。它原稱昆腔,又名昆劇,發源于元朝末年蘇州府昆山地區,被推崇為“近代百戲之祖”和“中國戲曲的活化石”。昆曲的唱腔清柔婉轉,優美動聽;老生、小生、外、末、凈、付、丑、旦、貼、老旦各門角色的舞臺藝術,精湛絕倫。它融合歌、舞、介、白為一體,運用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能來塑造舞美形象,載歌載舞,工麗、雅致、精到,體現了中國5000年來一脈相承的極其鮮明的儒雅文化特征和東方美學特征,至今仍是中國戲曲美學的最高典范。

  元末,家居昆山縣千墩(今稱千燈鎮)的顧堅是昆山腔創始人。與顧堅交往密切的顧瑛又進行了提煉和改造。明代中葉正德、嘉靖年間,魏良輔對昆山腔進行了改革,融南北曲為一體,昆山腔乃被稱為昆曲。自明代萬歷至清乾隆、嘉慶年間,是昆曲在中國最為輝煌的年代,流行在江蘇、浙江、湖南、四川、上海、北京等地,俗謂蘇昆、浙昆、湘昆、川昆、上昆與北昆。

  隨著昆曲的流行,南來北往的作家爭相為昆曲編寫劇本。所謂明清傳奇,大多是四五十出的昆曲大戲。如明代的湯顯祖創作了《牡丹亭》,沈璟寫出了《義俠記》、《埋劍記》等,清代的李漁創作了《風箏誤》等,洪昇寫出了《長生殿傳奇》,孔尚任寫出了《桃花扇傳奇》。

  乾隆年間,昆曲鼎盛,折子戲大為流行,蘇州人錢德蒼編的《綴白裘》,收錄昆曲折子戲達430折之多。但清乾、嘉之際,地方戲開始勃興,當時評論家把昆曲稱為雅部,把各種地方戲統稱為花部。隨著“四大徽班”晉京,花部的崛起,京劇逐漸成為京城的戲劇主流,道光、咸豐以后,雅部衰落。由于京劇、評劇、梆子等均為板腔體,唯昆曲是曲牌體,詞牌平仄韻律嚴格,所以深受格律束縛,1898年慈禧曾親自將一些昆曲宮廷大戲改為皮黃。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梅蘭芳在其回憶錄《舞臺生活四十年》中描述清末民初的景象:同光年間(梨園子弟)昆亂并學,到了光緒庚子以后,大家就專學皮黃了。

  1956年4月,國營浙江昆蘇劇團由“傳”字輩的周傳瑛、王傳淞擔綱主演的《十五貫》,在京演出,引發轟動。接下來,這出戲在京46天,共演出47場,觀眾總人數超過7萬。毛澤東主席為之作指示,周恩來總理做長篇講話,《人民日報》發表了影響深遠的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后來,劇團又巡演全國8省市,風行全國。這也促成了分散各地的昆曲藝人,由浙江、上海、江蘇、北京、湖南等省、直轄市政府集中起來成立了昆劇團。

  好景不長。上世紀60年代,絕大部分昆曲劇團被解散。進入改革開放以后,北方昆曲劇院、江蘇省昆劇院、蘇州昆劇院、上海昆劇團、浙江昆劇團、永嘉昆劇團先后建立或恢復,再加上湖南省昆劇團,全國共有7個昆劇院團。上世紀80年代,隨著文化部簽發《關于保護和振興昆劇的通知》、“振興昆劇指導委員會”的成立以及《關于對昆劇藝術采取特殊保護政策的通知》的下發,至1990年為止,各昆曲院、團先后演出了《逼上梁山》、《寶蓮燈》、《荊釵記》、《牡丹亭》、《獅吼記》、《玉簪記》、《白羅衫》等數以百計的昆曲劇目。但是,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以及觀眾文藝欣賞的多元化,加之昆曲老觀眾因老齡化而日漸減少,昆曲又出現下降趨勢,演出劇目和演出場次減少,很多從業者改行、跳槽,昆曲被稱為只剩“八百壯士”。

  笛聲再度暗啞……

  申遺成功 華麗轉身

  2001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巴黎總部會議大廳里,響起清脆悅耳的笛簫和千回百轉的水磨腔,伴著演員的輕歌曼舞,中國古老的昆曲藝術征服了臺下不同膚色的所有觀眾。這是來自北方昆曲劇院的魏春榮和她的老搭檔馬寶旺,為來自各國的大使和聯合國的官員們演出中國昆曲《活捉》。演出結束后,大會主席給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使銜代表張學忠的夫人遞上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我從來沒見過這么美麗動人的女演員,更沒見過這么美妙的中國戲劇藝術!”會后,張學忠收到了來自130多個國家的人士的祝賀。

  這是一場“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慶祝活動。當年5月18日,昆曲進入聯合國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來自世界各地的19個項目中,中國昆曲以全票通過。

  昆曲的申遺成功,使各階層人士對昆曲藝術有了更深的再認識。古老的昆曲藝術在21世紀迎來了它生命發展旅程中一個輝煌的新時期。

  申遺成功當年,文化部就立即制定了《保護和振興昆曲藝術十年規劃》,從搶救現有劇目和文獻資料入手,對全國中老年藝術家的拿手劇目進行錄音錄像,對珍貴的昆曲文獻、演出腳本、曲譜和圖片進行搜集整理等。政府主管部門投入1000萬元巨資專用于昆曲,為全國主要昆曲院團藝術生產和演員的生活解除了后顧之憂,所有的昆曲院團都成為了全額撥款單位。2005年起,文化部《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的實施,也使昆曲藝術在劇目建設、表演藝術、理論探尋以及對外文化交流方面得到新的發展。多部傳統經典劇目得到復排和精彩演出,不但《西廂記》、《長生殿》、《牡丹亭》、《桃花扇》等昆曲名著重新煥發出璀璨的藝術青春,獲得當代觀眾的認同,也有更多新劇目得到搶救和傳承,其中不但有近百年來除了一些折子戲有演出,全本劇目往往沒有被搬上舞臺的《琵琶記》、《紫釵記》、《尋親記》、《玉簪記》等,如今得以搬演,甚至一些只從文獻記載中知道的作品,如《綠牡丹》、《比目魚》,都是大概300年沒有演出的劇目,也得到舞臺再現。

  十余年來,不斷有引人注目的昆曲大制作問世。上海昆劇團的全本《牡丹亭》和《長生殿》、蘇州昆劇院由白先勇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和《玉簪記》、邀請了兩岸三地精英共同創作的《1699桃花扇》、北方昆曲劇院的《西廂記》,大多融入了社會各界的捐助資金,耗資百萬、千萬。不管如何評價,如此“大手筆”,卻證明了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昆劇的文化價值及其背后的商業價值。各種突破傳統的新的演出形勢也雨后春筍般相繼出現,如北京的皇家糧倉推出了廳堂版《牡丹亭》,上海也上演了園林版的《牡丹亭》。各地劇團都結合當地的景點和古代建筑演出昆曲劇目,江蘇省昆劇院在蘇州留園與周莊等地都有固定演出,蘇州昆劇團在昆曲博物館的古戲臺常年演出,北方昆曲劇院把大觀園戲樓作為自己常年演出的舞臺。昆曲推廣的形式更為自由,參與者也越來越多。

  十余年間,昆曲藝術著實逐漸紅火起來,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喜愛上了昆曲。有人評價申遺后的昆曲是“六百年的老遺產,十余年轉眼變‘時尚’”,“從落寞到熱鬧的華麗轉身”。

  保護創新 春色如許

  提起昆曲,很多普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湯顯祖的《牡丹亭》。這部創作于1598年的傳奇劇本,通過青春女子杜麗娘和書生柳夢梅生死離合的愛情故事,洋溢著追求個人幸福、反對封建制度的浪漫理想,感人至深。全劇圍繞一個“情”字,結構離奇跌宕的故事,發掘人物幽微細密的內心,充滿深刻的文化內涵。當時該劇一出現,即“家傳戶誦”,數百年來,不知多少名角扮演過杜麗娘,不知多少觀眾為該劇“心動神搖”。但該劇共55出,全部在舞臺上搬演,需要數天。

  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劇目如何繼承是昆劇發展中的首要的、根本性的問題,而繼承先要面臨傳統劇目的體制形式和思想內容的現代轉換問題。傳統昆劇演出一般需要兩三天甚至更長的時間,傳統劇目長的五六十出,短的也有二三十出,這樣的演出時間決定了其內容的“軟”、“散”,而當代戲曲演出受話劇、歌劇等外來藝術形式的影響,大部分劇目不以傳統戲曲中人物的上下場為分場體制,而是采用按情節發展分場的演出方式,通常除序幕、尾聲外,有六到八場,時間兩個小時到兩個半小時。這樣的演出形式、演出時間對劇目創作提出了新的、很高的要求,即矛盾沖突要集中,情節要跌宕起伏,語言要明白通曉,人物要性格鮮明,音樂要合乎韻律、舞臺要華美寫意等。這對于繼承傳統來說既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再創造。

  其次,昆曲要不要革新,是原汁原味地繼承,還是不斷革新,在革新中求得發展。這是近幾年昆劇發展中的一個焦點話題。一部分人認為,昆曲的保護和傳承不能創新,要“原汁原味”,否則就不是遺產了;還有一部分人認為,昆劇應該創新,如果沒有創新,傳統就“飛”不起來。前者怕將一些流俗的東西加進高雅的昆劇中,損害其純粹、典雅和高貴;后者認為,應該借助傳統昆曲的傳統,并運用現代戲劇的各種表現手段,發揮劇場聲光電的優勢,表達當下人對社會與人生的感悟。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目前昆曲還處在搶救后的復蘇期、脆弱的恢復期。昆曲的明天取決于我們如何完成保護的首要任務,然后在保護的基礎上,使古老的昆曲藝術得到進一步發展。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真正做起來,卻有各式各樣的不同意見。其實,這兩種觀點的終極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繼承和守望昆劇藝術。而昆曲的明天,還取決于我們今天實踐的結果。

  昆曲唱詞

  詩歌和音樂構成昆曲的靈魂。昆曲音樂的旋律美妙婉轉,與這種音樂相適應,昆曲的唱詞也充滿了動人的詩意。演員成功的演唱,可以將唱詞中的詩意完美表達出來。與傳統的中國詩歌一樣,昆曲的唱詞多帶有濃厚的抒情色彩,所以昆曲演唱從功能和特點上來說,似更接近西洋歌劇中的詠嘆調。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牡丹亭·游園】

  天淡云閑,列長空數行新雁。御園中秋色斕斑:柳添黃,蘋減綠,紅蓮脫瓣。一抹雕闌,噴清香桂花初綻。

  【長生殿·小宴】

  長刀大弓,坐擁江東,車如流水馬如龍,看江山在望中。一團簫管香風送,千群旌旆祥云捧,蘇臺高處錦重重,管今宵宿上宮。

  【浣紗記·打圍】

  月明云淡露華濃,倚枕愁聽四壁蛩。傷秋宋玉賦西風,落葉驚殘夢。閑步芳塵數落紅。

  【玉簪記·琴挑】

  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擔裝,四大皆空相。歷盡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壘壘高山、滾滾長江,但見那寒云慘霧如愁織,受不盡苦雨凄風帶怨長。雄城壯,看江山無恙,誰識我一瓢一笠到襄陽。

  【千忠戮·八陽】

  俺曾見,金陵玉樹鶯聲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過風流覺,把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桃花扇·余韻】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2013-07-24)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