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政府長期堅持“使最廣大民眾平等享受文化”的執政理念,有效推動文化與社會經濟的和諧發展。在此過程中,法國文化藝術設施成為此項工作的重要抓手。
認證成政府布局法寶
法國的文化設施分布廣泛,布局較為合理。如法國建有近1.7萬座圖書館(站),80%以上的民眾可在其居住的市鎮圖書館借閱圖書;法國有1100多家劇院,74%的民眾從家到劇院的距離不到20分鐘。
法國文化部通過資助、授牌等方式對這些文化機構等予以支持并加以引導,明確機構配備、技術指標、票價制定等要求,強化被授牌機構的示范作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法國3000多個博物館中,有1200多家被認定、授予“法國博物館”稱號,要求其在作品收藏和展出方面具有公益性質。2014年,“法國博物館”共接待6500萬人次參觀者,地方當代藝術基金和藝術中心共接待3600萬人次參觀者。法國納入注冊或分類級別的歷史古跡有4.36萬座,有100座被認定為“國家級古跡”。2014年,這100座古跡迎來了超1000萬人次參觀者。
此外,法國政府認定了70家“國家劇院”、38家“戲劇中心”、123個“簽約劇場”、86個“現代音樂廳”和17家“流行音樂廳”,這些認證機構與眾多私人劇院和350個馬戲節、街頭藝術節為法國公眾提供了跨門類、多樣化的藝術表演活動。2014年底,在全國2020家電影院中,法國政府認定其中1089家為“藝術與實驗影院”,占全國銀幕的40%。
法國還建有450所音樂、舞蹈和戲劇學院,培養專業藝術人才,并向業余藝術愛好者開放。
文化機構“地方分權”
法國中央政府還采取多種方式與地方政府合作,并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共同豐富廣大民眾的文化生活。
法國各級政府都對文化項目予以支持,市鎮是最基層最活躍的文化活動出資方。各級政府通過建設劇院、博物館、文化之家等文化基礎設施來建立立體文化網絡。
政府鼓勵通過文化機構“地方分權”方式加大對偏遠地區文化建設投入,促成蓬皮杜中心、盧浮宮等位于首都巴黎的國家級博物館在經濟落后的外省地區開設分館,受到公眾歡迎。法國各文化機構還通過每年舉辦遺產日、博物館之夜、音樂節和每月一天博物館免費日等方式吸引弱勢群體和遠離文化的人群接觸文化。
法國中央政府與各地區簽署《文化發展協議》,并在各地設立地方文化事務局,以監督國家文化政策在地方的實行,并調動地方積極性、利用各地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建設。如通過頒發“藝術和歷史城市和地區”(數量已達181個)、“20世紀遺產”(2900個)等稱號,法國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實施遺產建筑保護和宣傳計劃,建設相關文化機構,吸引民眾參與相關文化活動,聽取民眾對文化工作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