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際 >> 瀏覽文章

東亞五國合作為古籍書畫“延壽”

2015/12/22 18:09:06 點擊數: 【字體:

東亞五國合作為古籍書畫“延壽”

在寧波奉化棠云,古法造紙技藝已經傳承了約500年,現在這種紙被用在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中。

    本報記者  劉修兵  文/圖

    12月8日、9日,中國、日本、韓國、朝鮮、蒙古的古籍書畫修復、保護專家聚集浙江寧波,參與“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項目成果發布會暨東亞紙質文物保護學術研討會,共同切磋為古籍書畫“延壽續命”之道。

    買不到古籍修復的紙張

    造紙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發明之一。大約2000年前,紙張成為東亞最廣泛使用的記載、傳播知識和信息的載體,后來東亞紙張制造技術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年來,東亞傳統紙張制造和保護技術的發展大幅減緩,面臨著巨大挑戰。在此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8年發起一個名為“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的項目,旨在促進東亞各國紙張保護界、文物修復界的交流與合作,探索和解決紙張保護中面臨的問題,建立東亞地區古籍與文書、字畫等的科學修復體系,提升紙質文物保護水平,推進東亞地區紙張保護工作的發展和繁榮。該項目包括了東亞地區的中國、韓國、日本、朝鮮和蒙古。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遺產保護專員、復旦大學教授杜曉帆介紹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項目的緣起:“一開始只是為了解決技術問題,但是發現現在生產的紙張竟然比不上過去,并且買不到用來修復古籍的紙張。”

    “在日本眾多現存的紙質文物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原材料產地都是中國或韓國。修復用紙多少會影響到文物本體的紙質材料,因此需對文物材料進行分析,從而保證修復用紙和原紙具有相同的纖維,并采用原有的抄紙工藝,盡量使其與原紙完美結合。”東亞文化遺產保護學會紙質文物保護專業委員會會長岡興造說。

    合作完成

    《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

    7年間,研究人員做了大量的實地考察和調查研究,選取了傳統造紙工藝和造紙材料保存相對完整的地區作為項目點,如中國安徽、貴州、廣西、重慶、四川、浙江,日本的高知、奈良,韓國的聞慶等地,并通過圖片、影像以及書面材料獲取了一系列準確的專業數據。同時,東亞五國通過一系列項目活動(調查研究、培訓、會議)形成了以國家為單位的紙張保護指南,并整合成項目最終成果——《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指南》呈現了項目的研究發現,分享了各國紙張保護的優秀實踐,為今后該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指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項目官員古榕表示,通過跟蹤對比五國現有條件和紙質文物保護狀況的研究和評估,能夠見證各培訓與能力建設項目在國家和地區層面的成功開展,以及技術研討會和合作交流的實施效果。

    國家文物局博物館與社會文物司司長段勇對記者表示,《紙質文物保護與修復操作指南》是各國在廣泛調查研究和認真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修復工作的科學化和規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其中,中國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院主持編寫的《古籍與文書修復導則》和《書畫修復導則》,針對古籍、書畫等重要紙質文物,從修復原則、理念、方案制定、修復材料與工具選擇、具體的修復技術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比較科學、詳細的闡述,并通過修復案例進行講解,為古籍與書畫等紙質文物的保護修復工作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

    振興傳統修復技術刻不容緩

    從一根竹子到一張棠云紙,需要經歷72道工序:原料堆漚,裝進粗布袋擠干,再搗踏、漂白、打漿、過濾、抄紙、壓榨、曬紙……這個過程通常需4個月時間。會議期間,與會者專程前往寧波奉化棠云,觀摩古法造紙技藝。這里的古法造紙已經延續了500余年,也是奉化乃至寧波唯一一家堅持古法造紙技藝的作坊。棠云紙在工業化浪潮中堅持下來,得益于其被國家圖書館選中,每年大概有2000刀紙被用于國家圖書館的古籍修復。這與從1990年就開始參與及主持敦煌遺書的修復工作的國家圖書館研究員杜偉生密不可分。

    杜偉生用“這個活兒一般人干不了”描述古籍修復之難。“古籍修復師對于心性的要求是極高的,要心細如發、心靜如水,耐得住寂寞。”他說,“有次我修一個元代的天文圖,當時整個圖已經酥了,碎成300多片。我花了一個星期把它拼好。結果來個人,把一本書往我桌上一拍,剛拼好的圖全散了……”杜偉生告訴記者,現在更讓他擔心的是修復人才培養的問題。“現在有很多關于古籍修復的培訓班,2到3個月就能完成一期學習,但是這些人離真正能上手修復古籍文獻還差得很遠。古籍修復牽涉的學科很多,光祛霉一個步驟,就涉及物理、化學、歷史學、美學等知識,這些無不需要經驗的積累。”而在日本,古籍修復師需要8年才能出師。

    天一閣博物館作為亞洲最古老的私人藏書樓,在我國紙質文物收藏和保護中擁有獨特地位。“天一閣博物館紙質文物保護中心擁有一支以文物科技保護、化學材料學、造紙學和古籍修復技術等多學科復合交叉的專業人才團隊,配備先進的設備設施,具備國家文物局‘紙質類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是文化部‘國家級古籍修復中心’。”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莊立臻告訴記者,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紙張保護:東亞紙張保護方法和紙張制造傳統”項目啟動以來,天一閣博物館作為首批合作單位和重要研究成員,積極致力于相關事務,并參與編寫了《紙質文物保護修復操作指南》,通過對中國傳統修復技術的探討與研究,總結傳統修復工藝、探討不同病害修復方法,主要在修復理念、修復材料、修復方法等方面提出指導性意見,以期對古籍和文書的修復具有指導和規范作用。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