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國際 >> 瀏覽文章

熱建“博物館城”的冷思考

2017/10/10 16:43:18 點擊數: 【字體:

  近幾年來,各地積極致力于讓文物活起來,文物展覽、研究傳播和文創產品開發如火如荼,博物館在廣泛實施免費開放、改善公共文化服務的進程中,加快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公眾生活,越來越多的博物館和開放的文物保護單位、名勝古跡逐步升級為4A、5A級景區,促進文化旅游名城建設、支撐旅游及相關產業發展的獨特優勢日益顯現。于是,一些文化遺產資源富集,博物館數量增長快、集聚效應強的城市,以及部分歷史文化名城和大眾旅游目的地城市,紛紛提出了建設“博物館之城”、“博物館之都”的命題,或在有關論壇、研討活動中對其規劃思路展開探索;或組織課題、進行調研,在政府工作報告、有關發展規劃及行業(部門)文件中屢屢提及。
 
  毫無疑問,建設“博物館城”是一項關乎文化發展正能量的舉措,既是城市現代化建設和民眾生活的需要,也是城市歷史文脈優勢、傳統文化閃光點和文化自信的反映,對于促進地方文博事業發展更是一件大事、好事。但若細加考量,其中卻有不少問題需要辨析。
 
  首先,建設××之城,應特指××事業或產業在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地位、作用十分突出(譬如國際上著名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啤酒之都慕尼黑,國內著名的大慶石油城、鐵都鞍山等),一是意味著它在城市中的密集度高、集聚效應強,業界公認,享譽面廣;二是指它在城市優勢品牌、形象標志的樹立和宣傳上擁有鮮明特征;三是表現為它在城域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生產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而建設×× 之都,定位似應高于建設××之城,××事業或產業的相關資源、人才、投入、產出規模要更大,密度要更高,吸納、匯聚效應也要更強,同時還應在全國同一事業或產業領域具有核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建設名副其實的博物館之城、之都,亦同此理。
 
  其次,建設“博物館城”,需要在博物館的藏品資源、機構數量、發展規模、建設質量、社會作用特別是服務人口的數量比等方面,達到一定的標準或具備一定的量級摸樣。譬如,所有登記在冊、建成開放的國有、非國有博物館,均應具備一些基本的共性特質:一是要有一定的某門類藏品體系和收藏規模;二是要有固定的場館設施;三是要有常設陳列展覽和長效的開放服務;四是要擁有穩定的運行保障和財力支撐;五是要擁有必要的專業技術及管理人員,以及盡可能強的研究成果和文化傳播能力。又如,博物館在城市中的集聚度,可由多少人口擁有一座博物館來衡量,我國2016年末登記在冊的博物館為4873個,平均約28萬多人擁有一座博物館,遠低于歐美博物館發達國家數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的發展水平,在我國人口大國的國情下建設的“博物館城”,其博物館服務人口的數量比恐至少也要達到每10萬人以下就能擁有一座博物館的水準。
 
  第三,建設“博物館城”,不僅要有博物館數量、規模等硬實力上的要求,還要有博物館品質及發展環境上的軟實力支撐。一是要把“博物館城”的建設作為一項全民支持、共建共享的社會事業,建立健全黨委總攬、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體制機制,而不能僅僅作為某屆政府、某位領導或文物、旅游等一兩個行業、部門的事務,國土、規劃、城建、交通、環保、發改、財稅等部門都要積極支持,形成合力;二是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扭轉領導更迭、人走政息的痼疾,將建設“博物館城”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制定中長期專項規劃和階段性實施計劃,明確目標任務,完善保障措施,傾全市之力,綜合施策,扎實推進,務求必成(四川省大邑縣安仁鎮的“中國博物館小鎮”建設堪稱這方面的成功范例,可資研究借鑒);三是要著力補齊軟實力的短板,大力營造有利于博物館發展的公序良俗和社會氛圍,包括提升博物館的資源基礎、專業品質和服務能力,使博物館在城市生活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城市品位的象征,在廣大民眾中普及博物館文化、增強博物館意識和文明素養等。
 
  總之,建設“博物館城”既需要多方共識、積極作為,又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既需要總體謀劃、目標引領,更需要求真務實、強力保障。“博物館之城”、“博物館之都”的名號熱詞,需要充分研究,謹提慎用,不應該只是戴在城市名頭上的時髦光環,更不應該只是一時間的熱度、熱衷或心血來潮,而應該在“仰望星空”的同時,更加注重“腳踏實地”,在適宜的發展階段和一定的資源基礎上、保障條件下,科學命題、審慎決策,找準路徑、精準發力。如是,則“博物館城”的建設將不會僅僅停留在規劃文件的紙面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物報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古代兩河流域對世界的認識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