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國務院召開部署文物工作的常務工作會議,無疑給日益受重視的文物保護工作又打了一劑強心針。從中央到地方文物保護工作都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全方位的文物保護工作正在神州大地上方興未艾。
在我國古代遺存的浩繁文物中,碑刻無疑是其中的大宗,無論是數量還是價值都占有重要的分量。古代碑刻,作為歷史文化重要的載體,以其制作、刊刻的特殊性, 相對于紙質文獻而錯誤更少,其原始性和真實性也一向為學界所重。更兼碑刻形制多樣、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但在當下,具有重要價值的古代碑刻,卻有相當數量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與利用,其價值也未得到充分的體現。
談到保護,古代碑刻文物除了一般文物所具備的保護難題外,還有其自身保護難點,如碑刻本身沉重,移動不便;或數量多,分布散,或年久殘損,文句缺失,難引 起人們的關注等。筆者近年對古代碑刻多有關注,實地調查百余縣市區,所見保護力度差別很大。情況好者,地市級以上博物館或科研單位把傳世碑刻或出土碑刻置 于存放條件較好的博物館展廳或文物庫房;次者,為各縣區以各縣博物館或境內著名廟宇古建為單位集中收集,修建碑廊存放或集中壘疊保護,極個別名碑則修建碑 亭或碑房保護;差者,則至今存于荒廟或棄置野外,有些甚至丟失,被倒賣。而情況好者,雖有較好的保護條件,但涵蓋的數量稀少,大量的古代碑刻實際是集中于 各縣區,而各縣區的保護實況又僅是集中存放,不至于丟失,其碑刻自身隨歲月滄桑而引起的緩慢損壞則鮮有關注。碑刻保護的外部環境惡化,自身又病害纏身,上 述問題皆緣于對碑刻的價值認識不足,長此以往,碑刻所蘊含的價值將逐漸缺失,直至消亡。
對待文物,國家的方針是保護為主,合理利用,我們的碑刻文物在得到科學、完善的保護后,其利用價值并不僅僅限于專家學者案頭的補史證史材料,也不僅僅是個 人對碑刻的藝術享受,而且對于傳承文化根脈、凝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現存于山西新絳縣的宋刊《文臣七條碑》, 當時的文官所遵循的基本準則就有“清心、奉公、修德、擇實、明察、勸課、革弊”,這一千多年前的為官準則,對于今天的為官為政者也有積極的借鑒意義,審視 這一千多年前的碑刻文物甚至比讀現在的印刷文字或電子文字更具有沖擊力和震撼力。再如,山西聞喜縣裴氏祠堂諸碑刻,除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和書法藝術 價值外,還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每年海內外的裴氏子孫會回裴氏祠堂尋根祭祖,在他們恭讀記載著祖先功績的碑文時,溫習著“重教守訓、崇文尚武、德業并舉、 廉潔自律”的裴門家風。那些歷盡滄桑的碑刻則成為記載一個家族的真實歷史,記載一個姓氏的無盡“鄉愁”,記載一種綿延數千載根脈的再次延續。面對這些宗祠 碑刻,一種莊嚴感和向心力會油然而生,由一個家族擴展到一個民族、整個國家,有助于在億萬民眾中培育凝聚力和自豪感。
時下,有的地方拆真建假,造假古董之風甚盛,而這些記錄歷史的真瑰寶卻得不到很好的保護,這不能不讓人寒心。放眼全國,這種現象絕不僅存于一市一省,而是 一種通病。如何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活起來,碑刻作為文物家族的大宗,我們沒有理由任其損毀,缺少真正意義上的保護。在科學完善的保護前提之下,我們應該 充分認識到它的價值,并合理地發揮其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