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文化部藝術司召集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戲曲學院、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北方昆曲劇院等單位的京內外專家,就2016年中國戲曲發展的基本情況和變化態勢,進行了充分的分析和深入研討。
戲曲發展呈現繁榮態勢
專家們認為,2016年,文化部立足“十三五”發展規劃,組織實施了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劇本扶持工程、戲曲劇本孵化計劃、戲曲振興工程、“中華優秀傳統藝術傳承發展計劃”戲曲專項扶持項目等一系列重大創作扶持工程,增強了戲曲創作的原動力,推動了戲曲創作的發展。同時,文化部在“十三五”時期實施戲曲藝術人才培養“千人計劃”,2016年6月,確立了第一期高級研修班學員129名。國家藝術基金以新機制和新辦法,推動文藝創作,特別是戲曲創作的效應凸顯。全國各地文化主管部門從加強保護傳承、推動藝術創作、支持演出、優化創作生產條件、支持當地藝術院團發展、健全當地戲曲人才培養機制、加強戲曲普及教育等方面出臺配套政策,制定相關制度,提出具體措施,地方戲曲的發展獲得了更加廣闊的空間和強勁的支持。
經初步統計,2016年全國文化系統重點排演劇目共392臺,其中戲曲179臺,約占總數的46%,和前些年相比呈現出繁榮態勢。一大批作品以及一系列重要戲曲活動,如,“全國地方戲優秀中青年演員匯報演出”、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國家藝術院團演出季等平臺多維度組織和呈現,集中體現了戲曲創作的活力與實績。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安葵認為,不少劇目確實達到了叫得響、傳得開、留得住的目標,很多劇種都體現出這種前進態勢。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上,57臺參評文華獎的作品中,戲曲占25臺,涌現出秦腔《狗兒爺涅槃》、粵劇《夢紅船》、湘劇《月亮粑粑》等一批劇種特色鮮明的戲曲作品。在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紀念湯顯祖逝世400周年優秀劇目展演活動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全國4個昆劇院團的7臺優秀劇目演出了11場,展示了國家昆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實施以來取得的最新成就。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經典意識普遍增強
專家認為,2016年,在整個文化界作風和文風轉變的時代氛圍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戲曲創作和表演成為強大的主旋律。比如,全國基層院團戲曲會演匯集來自31個省區市的 31 臺劇目,劇目均來源于基層戲曲院團,絕大多數是縣級院團,包括 3家民營院團。湘劇、豫劇、評劇、山西地方戲、福建地方戲等紛紛組團來北京展演,各自展現了濃郁的地方風格和鮮明的生活氣息,在思想和藝術上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院院長馬云華認為,“除了在國家平臺上的精粹展演,這些年地方戲曲在地方公共文化服務當中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國戲曲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傅謹教授認為:“2016年現實題材創作的水平明顯提升了。十一藝節上各地的現實題材劇目,已經在整體上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這說明近些年來現實題材新劇目創作突破了一個重要的瓶頸,逐漸找到了自己跟傳統戲曲表現藝術手法相融合的渠道。豫劇《焦裕祿》、淮劇《小鎮》、商洛花鼓《帶燈》、滑稽戲《探親公寓》等作品以細膩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關注當代社會的焦點問題。在歷史題材領域,以京劇《伏生》《康熙大帝》、晉劇《于成龍》、瓊劇《海瑞》等作品為代表,注重把握歷史人物和時代精神的深層契合,同樣顯示出整體水平的提升。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王評章認為:“這些劇作表現出強烈的文化自信,表現出我們對生活、歷史、對人本身的深刻觀察。”
專家認為,2016年,在戲曲市場整體活躍的態勢下,頗受青年觀眾喜歡的小劇場藝術表現出可喜的發展勢頭。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柯凡認為,這一方面有助于戲曲舞臺藝術的多樣化探索,另外也為青年人才和觀眾群體的成長提供了空間。“北京故事”優秀小劇場劇目展演、第二屆“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國家大劇院“小劇場戲曲優秀節目匯演”、昆越贛粵四曲同臺合演《追夢人》等活動,集中展示了小劇場藝術的魅力和當代戲曲藝術發展的獨特風貌。
需要進一步努力和提升
專家認為,目前在上下齊心整體推進戲曲繁榮發展的情況下,由于各地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不平衡,要全面貫徹中央精神,以扎實措施落實政府部門的政策和要求,仍然需要艱苦努力。專家呼吁,應該重視政策貫徹落實的城鄉差別、地域差別等影響因素,因地制宜地推進戲曲藝術真正能夠惠及更多基層的普通觀眾。文化部藝術司戲劇曲藝處副處長許浩軍認為,2016年政府部門在營造戲曲健康生態和加強扶持引導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取得了成效,但是要充分釋放政策的能量,仍然需要進一步加強督導,促進戲曲工作的機制化、常態化、普及化。
2016年,紀念戲劇大師湯顯祖的活動在國內外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湯顯祖的文化活動已經呈現出政學商藝術等領域共同關注和助推的景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謝柏梁建議,應該進一步從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角度,關注有關湯顯祖戲劇的海外傳播和學術成果。
2016年,有關戲曲評論的組織、培訓工作受到政府部門和民間力量的雙重推動,在活躍戲曲生態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中國文化報社評論版主編楊曉華認為,在保持當前戲曲評論良性發展的基礎上,應進一步加強戲曲理論的開拓和研究,以解決實踐中的深層次和共性問題,同時為戲曲評論提供必要的學術支撐。北方昆曲劇院編劇王焱則認為,應該從院團內部,通過機制化建設,推進針對性的理論研究,促進創作和演出水平的提高。